时间:2019-8-14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正式进入三伏天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魔鬼时间正式拉开序幕。更可怕的是,今年的三伏天还是加长版,7月12日入伏,8月20日出伏,整整40天,比往年多了10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空气流动小,这种特殊的气候,使人感到极不舒服,常会出现头昏头重、四肢乏力、食欲减少、胃口不开等湿邪困脾的表现。

大家一起来数伏

数伏总听不会数,“夏至三庚便数伏”,想要准确数出伏天,首先要了解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而俗语中的“庚”字是指天干中的庚,何为天干呢,在我国古代使用的干支纪日法中,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组合来表示日期,它总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一甲子”。

(不同纪日法标识下的今天)

今年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于是今天便成为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时长规定为10天,到7月21日结束。数伏的下一步是确定末伏的时间,即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视为末伏的开始,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再往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1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

末伏的持续时长也是10天,到8月20日结束。最后,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者20天,而不会是别的数值。

年三伏天时间表

头伏10天: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天: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10天:8月11日—8月20日

三伏天食养注意1午时蛰伏

古人认为,伏就是阴气,三伏天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伏”。

而一天之中,午时为阳中之阳,人此时心经旺盛,易昏沉,需要伏枕小睡一会儿,培养阴气。

夏主心,人心气不足、心血不旺时,在夏天的下午脸会垮,变成一种很累很衰的状态。

中午11:00-下午1:00,睡个午觉特别养心血。尤其对那些神经衰弱、失眠,或睡眠不足、心脏不好的人来说。

2慎吃冰饮、雪糕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

对于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人来说,如果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驱逐大半。

3腌醋姜、祛秽恶

“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帮不撤。”这是南宋朱熹说的。不同的是,朱熹说的是“姜”,而今天说的是“醋泡姜”(头体质的小伙伴请自动过滤这条信息)。

孔子一年四季不离姜,曰“不撤姜食,不多食”。大家往往记住了孔子不撤姜食,忘记了人家也是“不多食”的,其实对待一切好的东西都应该谨慎,比如吃姜,就一定要谨慎吃得不合适时过热伤肺。

醋是收敛的,于是原本辛散的姜性由此变得平和起来,也没有姜的一大股辣味儿了。

醋走肝经,肝遇到酸就会收敛,这时姜的升发功能也入到肝里,收中有发,能提升肝阳之气。好多人阳气不足,其实都是属肝阳不足。这时,如果直接补肝阳,容易上火,根本补不进去。

但吃一点醋泡姜片,就可以把这个劲儿补在肝上,既升阳气,又疏发肝气。而且还不会把阳气过多地耗散在脾胃上,一点不浪费。

4应摄入充足维生素和补充水分

例如苦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熟食养血滋肝,亦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

民间亦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也是为了增加身体排汗量,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冬病夏调,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的效果。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呼吸疾病: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

妇科疾病:宫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虚寒性);

疼痛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其他疾病:畏寒肢冷等。

适合一切阳气虚衰的人群,比如伴有手足发凉、少腹冷痛、畏寒喜暖等一切阳气虚衰、寒邪侵袭之证,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如何冬病夏治?01适当流汗

老人们常说,“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意思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夏天体验炎热的感觉,让身体多出出汗。

夏天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中,早晚可以适当运动,健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回家后再打开空调(27度左右),房间门打开互相通风,保持各房间温差平衡,营造凉爽的环境更有利于入睡。不过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因为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

02热水泡脚泡澡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年、中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出汗之后,全身毛孔处于一种打开的状态。

这时如果冲冷水澡,寒气就会侵袭人体,导致风寒湿邪。容易手足发冷、小腿抽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发烧。即使是洗完热水澡,也不能马上吹空调、风扇,特别是免疫力不高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夏季可以多用热水泡脚、泡澡,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水温以40℃-45℃,温暖舒适为宜。水温太高,不仅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让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03晒太阳

晒太阳在中医里被称为“天灸”,也就是老天给我做艾灸。我们都知道艾灸是大补阳气的方法,但做艾灸需要辩证。而“天灸”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属于中医里的“温补之法”,没有任何副作用,适合所有人。

夏天可在早上8点前和下午5点后晒晒太阳,早上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下午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注意晒太阳的时候身边带个水杯,及时补充水分。

推荐膳食:生脉饮

1.主要食材:

人参5g、麦冬10g、五味子5g。

2.制作方法

上述3味水煎去渣口服或用沸水浸泡20分钟以后代茶饮用。

膳食点评

生脉饮是药王孙思邈所创,味道酸甜可口,一般人都能接受。适宜汗出过多,劳神过度,造成心气不足,出现怕热、心烦、昏沉、憋闷等现象的气阴两亏人群饮用(尤其是心体质或者心为弱脏的人服用),本推荐剂量较小,如对症可代茶饮用,每日一剂。

三伏天易伤津耗气,生脉饮中养心气首先要养气,所以用人参大补肺气,心肺同补;因为暑邪伤津,所以用麦冬,麦冬甘寒,既清暑又生津;五味子味酸能收敛阴液,可以使汗出适度,同时又可以化痰除湿。

心体质的人也可直接去药店购买中成药“红参生脉饮”口服液,胃体质也可直接去药店购买中成药“党参生脉饮”口服液。服用方法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减调整。

近期精彩回顾:

?体质时令养生

夏至后养心不同血型生日养生办法不同哦~

?为党庆生重温誓词

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践行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夏至◎体质养生

《黄帝内经》重在养心,补气凉血除热疏肝~

?第14期自愈力康复师培训在为齐河县父老服务中开班~

?32菌种「=NS菌种」的具体制作方法步骤和常见问题解决指南

?小暑时节话荔枝

胆体质、体寒及虚火上炎的小伙伴,试试赛人参哦~

本文编辑制作/32体质健康服务平台小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络所有原创者

微文/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

你若喜欢的话







































哪里治白癜风病
癫疯病原因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