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7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样的一款霜,我寻觅了好久。她满足了油皮,混油皮对面霜的全部要求。杜克Skinceuticals日常保湿霜浑身透出一股十足的杜克范儿,她质地很轻,很容易推开,吸收超级快,不油腻,保湿力控制得恰到好处,正好可以满足油皮混油皮对保湿的要求。油脂分泌过多的皮肤,经常会伴随着水油不平衡。皮肤不是干,就是油,或者又干又油。油皮的保湿,非常有讲究,所用护肤品质地不能太黏太厚重,保湿成份得是小分子的。同时最好还要有控油的成分。另外,皮肤分泌的油脂,是细菌最喜欢的营养成分。所以油皮,混油皮多有发炎。这款面霜不忘这点,同样含有多种经典抗炎舒缓成分。在使用这款面霜期间,皮肤非常滋润稳定。如果要让我给油皮,混油皮推荐一款面霜,那一定是这一款。用来搭配刷酸也很棒。

试用报告

这个面霜最大的优点是她的海洋成分很特别,一般来说只要含有海藻成分类的产品价格都不菲,而杜克的这个面霜性价比属于超高型的。其次是她的质地很好,介于乳和霜之间,解决了偏油皮肤选用面霜类产品的大难题,涂后也不会有闷闷不透气感。

产品适合于中性、混合型及油性皮肤使用。天然的萃取精华,能有效滋养肌肤,润泽并收细毛孔。巴西海洋精华为肌肤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天然矿物质,同时富含的高纯度维生素衍生物,能有效滋润皮肤,如需要抗氧化,请搭配维生素C系列。不含有植物精油成分,备孕及孕妇可放心使用。

日常我们接触过很多混合型及油性皮肤的客人,她们经常会遇到水油不平衡的问题,用乳液吧会觉得保湿力度不够,而用霜吧又觉得油了,一到换季就不知道到底是要换乳液还是加面霜了。这次我们给混合型及油性皮肤推荐一款保湿力度和质地都非常不错的一款面霜,说是面霜吧,她又不像面霜的质地,她的质地很特殊,介于乳液和霜的中间,呈冰激凌样的质地,润而不腻,涂抹时能感受到水分在表皮散开,没有一点油腻感。在补充所需的水分时还能中和水油不平衡的现象。

面霜最要注意的是含水度和保水度,含水度高可以好推均匀并且容易渗透到皮肤表皮,容易被吸收,保水度是可以让滋润皮肤的成分容易被留存下来,不容易被蒸发,维持皮肤的一定含水量。

产品质地

这个面霜的质地很特殊,是介于乳液和霜的中间。大家看一下,取出适量在手面部位感觉就是抹了一块冰淇淋在上面,轻轻的推开延展性非常好,味道不是很香,有点小清新的感觉。均匀的打开后,用指腹按摩时能感受到质地非常的柔软。特别之处是在按进去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很水润,好像皮肤在拼命的吃她的水分。按摩了一会会就被吸收了,手面上润润的感觉,但是一点都不会觉得油腻,很清爽。

产品PH值测试

PH值范围在5-6之间不到7,属于弱酸性,我们皮肤最贴近的数值。建议大家平时家里也备一份试纸,以后有收新产品时自己也可以做个测试。

水分值测测

没涂前手面的水分值是28.8%,涂好后的水分值是48.6%,一下子上升了20%,看来皮肤真的是不能缺少水分,一点偷懒都会相差那么多。

产品主要成分

水、甘油、丙三醇——保湿溶剂,亲脂系,保湿剂。

鉤沙菜,沙菜苔——海藻类植物萃取物;保湿。

匍枝凝花菜——海藻类植物萃取物;保湿成分。

懸疣馬尾藻——海藻类植物萃取物;保湿成分。

鯨蠟醇棕櫚酸酯——皮肤柔润剂,能锁住皮脂膜的水分。

山梨醣醇,山梨醇,葡萄糖醇——提炼自水果、海藻类或將葡萄糖做化学变化而得。属小分子保湿成分,可将水分留在角质层,但抓水比例不高。

光果甘草——抗炎、辅助美白及鎮靜舒緩,可降低皮肤在洗脸過程中,因皮肤障壁功能不佳而可能引起的傷害。

地榆,生姜,肉桂——改善毛孔粗大,收缩皮脂腺,抑制过多油脂分泌。

透明质酸——皮肤保湿剂。

维生素B5——皮肤保湿剂,修复皮脂膜。

尿囊素——自紫草中萃取而成,具有抗炎、舒緩及幫助肌肤组织再生之功能。

面霜选择之小建议

质地上来说,分啫喱、乳液、霜这三大类型。如果是偏油皮肤则是选择无油啫喱质地,如果是混合型皮肤选择轻薄的乳霜或者乳液质地,如果是干性及成熟型皮肤则是选择霜质地。而不同的季节也要选择不同的面霜和乳液,冬、春季比较干燥,要选择滋润些的产品,而夏季比较湿润,则要选择相对清爽一些的面霜和乳液。此外,还要考虑你们经常所处的环境,比如经常在空调暖气环境及电脑面前的人要用相对滋润并且能持续保湿的面霜和乳液,而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则除了要注意保湿外更要注意防晒。

我的选择倾向来说,日间以保湿防护型为主,晚间以滋润型为主。乳和霜我都会使用,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类型。

作为肌肤护理的最后一步,手法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一步,就算之前精华素没有好好的涂抹按摩好,但还有面霜这一步来补救。所以说再好的面霜,如果手法使用不对,那就没法发挥效果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说到: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面霜按摩手法和精华按摩手法大致一样,除了最后一步有区别。

▽面霜使用手法▽

STEP1:取两粒小花生大小的乳或霜在手心里,两边手心交叉,以体温稍稍预热。

STEP2:用手掌将乳或霜从下向上按在脸上,为后续按摩做准备。

STEP3:以下巴为中心,用指腹向耳后按摩。

STEP4:以鼻翼为中心,用手掌心向脸颊两侧拉伸。

STEP5:以鼻梁为中心,用指腹向太阳穴方向涂抹。

STEP6:用指腹从鼻头开始到经过鼻梁,向印堂部位进行按摩和涂抹。

STEP7:用指腹从印堂部位向额头的中央涂抹,同时进行提升肌肉的按摩。

STEP8:用指腹从额头的中央向外侧进行肌肉按摩,并将面霜涂匀。

STEP9:指腹回到额头中央的位置,经过鼻梁到达鼻头,进行按摩。

STEP10:到达鼻头以后,别忘记用指腹在鼻翼两侧进行按摩。

STEP11:从人中部位向两侧嘴角的方向进行肌肉拉伸的按摩。

STEP12:双手来回替换,向上做提升的动作。

STEP13:最后,将手掌搓热,以中指按住太阳穴,大拇指在耳后手掌包住脸颊,轻轻向耳后上方拉伸停留5秒。这个动作可以重复2-3次。此动作主要紧致面部轮廓,提升整体紧致感。

 

贴心tips

额外话题:如果有人说:换季就一口气全换护肤品,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反映:对肌肤刺激更大

正确做法:在肌肤状况较好的情况下逐渐取代原有护肤品。

原因:一口气换掉不好用的保养品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做反而是造成肌肤的负担。万一在更换保养品的过程中,肌肤出现干燥或过敏,也无法知道究竟是哪个单品与肌肤不合。最好的替换方式是与保养品的使用程序相反,先替换后面使用的精华或面霜,然后每周一个单品逐渐替换。如果不知道由于替换了哪个护肤品对肌肤造成损害,那后果可想而知了。

如果有人说---肌肤就是要不断补水才好,也是不完全对的,水油平衡才是最好~

现实是:盲目补水效果有限

正确做法:不要盲目补水,缺水缺油先自检

原因:肌肤缺水的状况很容易知道,在涂上爽肤水后,或者涂上补水精华或者擦上补水的面霜之后如果觉得脸上有刺刺的感觉,就说明已经缺水了。但是缺油怎么能看出来呢?洗完脸,等10分钟不擦任何保养品,再拿出吸油面纸按压T字位,如果这时发现:纸张上油分面积较大,则说明不缺油;纸张上呈现T位油分,则说明肌肤状况还好;纸张几乎不见油分,则说明肌肤已经很缺油了。如果缺油了而没有发现,还是一直补水,水和油不平衡肌肤没有足够的油脂,肌肤自然不够滋润也不会光泽细嫩,还会因为缺少油分而导致皱纹加速的产生,所以请那些怕油腻的同学们,有时不要太计较产品油不油,适当的补充油分是正确的,除非你是大油皮了,那就纯补水吧!

如果找不到好的颈霜,为什么不用面霜代替呢?这是最快捷的方式哦~~~~

八卦一下!记得有一次看香港娱乐杂志时,有一篇报道说李嘉欣李大美人要结婚装修房子的时候,对枕头、电视摆放的位置要求非常严格,就是为了防止颈纹的产生,不少人都惊叹——至于这样吗?至于的!

当你发现颈部的肌肤干燥粗糙,易瘙痒,就是松弛、皮肤弹性下降的前兆了,如不加以保养,很快圈状的横纹就跑出来了。

颈纹的形成原因有以下三点

缺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紫外线的影响,颈部的纹路不小心就会泄露年龄。颈部皮脂和汗腺的数量只有脸部的1/3,由于油脂分泌较少,活动较少,难以保持水分,以致容易干燥并极易产生皱纹,所以颈部的皮肤更容易老化。

频繁抬头低头:经常性的抬头低头造成颈部皮肤积压而出现痕迹,时间一长,娇嫩的颈部皮肤就很容易产生颈部皱纹。

紫外线侵袭:爱美的姑娘们一般注意脸部防晒,但是颈部皮肤也经常暴露在空中,紫外线会加速皮肤老化,水分流失,便出了颈纹。记得脖子也要涂防晒霜,哪怕油腻也要适应。

图片分解:颈部按摩手法

STEP1:先将颈霜均匀涂抹在颈部。

STEP2:除拇指以外的剩余四指并拢,这四指的力道相对比较柔和,用这四指的指腹对颈部进行轻柔按摩。

STEP3:以右手按摩左侧颈部,由胸前往上按抚到下颌处,滑向耳后,沿着淋巴管再滑向肩胛骨穴位处。

STEP4:以左手按摩右侧颈部,同样由胸部上抚到下颌处,滑向耳后,沿着淋巴管再滑向肩胛骨穴位处。

STEP5:手掌包裹着脖子,向下按摩至锁骨,左右手交替3-5次。

STEP6:用掌心放置脖子侧边,向后拉伸,抚平脖子侧边的纹理。左右两侧手法相同

最后再说一个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人人都知道夜晚是肌肤修护的良机,所以就涂大量的厚重晚霜入睡,以为这样第二天起来就会给你惊喜?No!除非是注明可以大量使用甚至是当成睡眠面膜使用的标示,否则最好按一般用量使用,因为晚霜相对强效,油分也较多,涂得太多会阻隔肌肤的正常呼吸和代谢,反而让肌肤缺氧,变得暗淡无光甚至会加速衰老,如果你是这样的用法,请赶紧改掉~再有钱也不是这么用保养品的!









































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什么药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