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扶阳,不论扶阴?难道世上只有寒证,没有热证?当然不是,有阴阳二气,自然有寒热二证,只是在现代,在这个阴盛阳虚的大时代中,80%的病,都是寒病,只有20%的病是热病,正因为如此,才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知道扶阳的重要性…… 你可能想说,为什么80%的病都是寒病? 这个可能很多有实践经验的中医,会很有体会,很多的病,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热证,实则寒于下,寒于里,其实正确的说,不仅仅是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依然是80%的病是寒证,为什么呢?这是阴阳的属性所决定的。 什么阴阳属性?水火是为一阴一阳,那么在生克属性上,水灭火容易,还是火灭水容易呢?显而易见吧,我们人体中,我们吃一些寒凉的东西进去,可能得用很多温热才能完全去除,而吃一些热性食物,却可能仅仅煲个绿豆汤即可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人体80%是寒病的核心原因,治热容易,治寒难! 所以,我们须要多研究扶阳,也因为这样,我们才来彻底的讲一下扶阳的核心之法:真武四逆。 所谓真武四逆,就是指“真武汤”和“四逆汤”,它们是扶阳的核心所在,重要的是只要学会使用它们,了解了扶阳的核心,即使你不能精确的治好某种病,也一定能真正的扶起人体的正气,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是大方向的掌握。 不过须要说明一下的就是,可千万别理解成,万病只需要真武汤和四逆汤,我们说的是:一个“法”,一个扶助元阳和扫荡阴邪的法…… 为什么拿这两个汤剂作为论点呢,就是因为这两个剂就如阴阳,是总法,是大方向。 真武汤 真武汤,重要在于一个“荡”字,这个“荡”字,荡什么呢?驱荡阴邪是也,临床实践中的寒病,无一例外,是寒湿重于下焦,元阳被逼于上、逼于外,但这里,也就是所谓的相火外越,下焦寒湿,就会导致相火不归元,所以我们遇寒症,首要目的,就是驱荡阴邪。 真武汤的组成: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真武汤重在芍药,芍药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可收相火,是个收字,全本伤寒论,桂枝和芍药,一发一收,可以说伤寒论的核心,都在着眼于发和收,邪在外层,以发之法驱之,邪入里层,收外阳以驱之,芍药这味药,就是把上焦和外围的相火收回坎元中。 然后以附子激发肾阳,打个比方,附子就像是兴奋剂,因坎中元阳,被寒湿所伤,也就是兵力被损,附子就是去激发这剩余的兵力,给这些兵吃点兴奋剂,然后以一敌十去战斗。 芍药是把外围兵力收回坎元中,附子兴奋原有剩余兵力,这两味药是整个真武汤的能量所在。 这股芍药和附子的能量,就是“荡”法的能量,配以生姜、白术、茯苓,这三味药就是兵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能量有武器,方能迅速制敌,所以生姜、白术、茯苓,就是扫荡寒湿的“扫把”。 真武汤,其实是个法,扫荡阴邪之法,是总纲,其他如茯苓四逆汤、实脾散、四逆五苓散……等等这些,都是“扫荡法”的变通,一切去除外焦阴邪之法,都可以统称为“扫荡法”。 四逆汤 先荡尽大部分阴邪,接着就是四逆汤这个内功深厚的方剂了,四逆汤,就是一个“伏”字,一“伏”字尽道四逆汤真髓,伏是什么?伏火是也! 四逆汤的组成:炙甘草、干姜、附子 四逆汤,原理很简单,干姜附子一团烈火,炙甘草为土,土可伏火,就是把火牢牢的固护在下焦,当我们用真武之法,扫荡了阴邪之后,敌兵被驱荡,我们自己的兵力也受损了,此时就得以四逆汤之法,把火烧起来,一则可以驱赶剩余之寒湿,二则可温阳壮大。 所以四逆之法,是伏火于下,而养之、温之、固之。 温固之后,人体的能量得以提升,实则就是治未病,真武和四逆二法,一是扫邪,二是护正,这两法延伸之后,就是各式各样的扶阳之法,扶阳之方,所有的扶阳之方法,都不出这两个方剂,所以呢,通过现在的讲解,就是希望你能够“真武和四逆”中,悟得祛邪和扶正,然后灵活运用在实践当中。 现在所讲的,要的就是四个字“扶正”“祛邪”,中医简单也在这四个字,中医难,也难在这四个字了,好好体悟一下吧! 为什么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现代社会,医疗技术进步了,为什么癌症患者朋友反倒越来越多?为什么近年来因心脑血管疾病而英年早逝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多不为人所知的奇怪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怎么一下子多起来了? 这些疾病,大部分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关。现代人吸烟、酗酒、无节制地熬夜和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营养的不均衡以及药物滥用等,都是引起免疫力下降、寒气入侵,导致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寒气是很多病的根子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换句话说,寒气是许多病的根子。分析这些疾病的症状,就能找到寒气的影子;祛除了寒气,就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而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之源,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就会造成温煦的“柴草”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温煦不够,就不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因而怕风怕冷,风一吹就打喷嚏,打寒战。动力不足,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表现出低血压、甲减、消化不良等病症。总之,所有伴有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症状的疾病,都可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不仅如此,许多疾病,什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寒气和其他病因里应外合。朋友们可能要问,您上面说的这些疾病,可都是些疑难杂症啊!如果病因是寒气,喝点生姜水,喝点酸辣汤,被子焐一焐,发发汗,寒气一散,不就可以好了吗? 这话说得好!有些疑难病症,知道了它的根本原因,治疗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 也有些病症,虽然寒气藏得比较深,但通过刮痧、灸法、熏蒸、拔罐,结合食疗、运动,也能得到根治。对于中医而言,寒气不算什么,一般都能除去。但要命的是,寒气会和其他病因结合起来,使疾病深痼难疗。 寒气会引起气血的凝滞,形成淤血,寒和淤又可以结合起来,使疾病复杂难治。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中风,就有寒和淤的双重特征。对于这些病症,如果您只知道活血化淤,不祛除寒气,就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寒气会和湿邪结合起来,形成寒湿。许多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就是如此,肌肉关节疼痛不适,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关节又肿又痛。这就既要除湿,又要驱寒。 寒气久郁在里,也可能化热。有些疾病,表面上是上火,比如口腔溃疡、痤疮,内里却是冰凉怕冷,喜欢暖和。许多医生被假象迷惑,用清热泻火的方法,使疾病越治越重。如果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再感受寒气,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因此,要想健康,最聪明的办法,当然是不要生病。而要想不生病,就要弄清寒气最容易从哪里入侵,什么情况会招致寒气伤身。 寒气最喜欢人体的哪些部位?敌人从哪里入侵,我们就从哪里把它驱逐出境。同样,寒邪入侵的途径,也就是寒邪排出的途径。弄清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自我保健,防止寒邪的侵入,做到未病先防,而且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疗。 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而寒邪容易侵袭人体的阳气,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有的朋友在户外行走,突然遭遇大雨,头部就会感受寒湿。加上头部阳热气盛,毛孔常处于开张状态,寒邪就更容易侵入。大多数朋友如果因感受风寒而感冒,都会有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这就是寒气入侵的反应。假如寒气长期从头部侵入,就会形成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从养生角度讲,保护好头部使其不受寒气侵袭尤其重要。出门在外,特别在寒冷或多雨的季节,一定要注意携带雨具,下雨时及时把头部保护起来。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干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以防寒气入侵头部,引起头痛。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当地老农喜欢在头上戴个白羊肚手巾,就起到了保护头部不受寒气入侵的作用。 背部:人体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也是阳气旺盛、容易感受寒气的部位。背部受寒,日久渐积,可以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慢性腰腿痛。而从背部排除寒邪,就可以根治这些病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常选择背部作为治疗部位,就是这个道理。 口鼻:口是饮食进入的第一关,冰冷的饮料、寒凉的食物,都可以通过口把寒气带入胃部。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现。而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流行时,人们戴上口罩,就是为了防止寒气的侵入。 肚脐:小孩和老人的腹部,特别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通道。夜间睡觉,不小心蹬开了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 有经验的老年人,会给孩子做个兜肚,戴在腹部以保护肚脐,能预防受凉所致的腹泻。如果在兜肚中加入合适的中药材,还能治疗许多疾病。 毛孔:全身的毛孔张开时,若不注意保护,寒邪会乘虚而入。剧烈活动后大汗淋漓的人,如果遭遇暴雨、空调冷风,最容易得病,甚至得重病。及时喝生姜红糖水,使寒气从毛孔排出,可以防止这些疾病。 脚底: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方行走、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脚底正对着空调吹,都可以招致寒气的入侵。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浴足,则可以将寒气从足底排散出去。 前后二阴:迎着寒风大小便,性生活之后吹空调,此时寒邪就可以从前后二阴悄然入侵。这是许多男性疾病的根源所在,值得引起注意。 总之,寒气是“无孔不入”,要防止寒气入侵,就得保护好我们的五官和这“九窍”。 熬夜内耗气血,是寒气入侵的内应现在的人不管自愿还是被动,经常熬夜却是事实。夜生活在丰富我们人生的同时,也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身体。夜间的活动,不管是耗力气的还是动脑筋的,都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各种活动后,人会感到劳累,头晕晕的,有点思维不清,那是由于消耗之后,气血供应不上的缘故。熬夜偶尔为之倒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各种紊乱症候:时间节律的紊乱、睡眠周期的紊乱、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紊乱,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等。熬夜,本身就是一个损耗气血的过程,而且又占用了人体营造气血的时间,因此气血的耗散远远大于白天。本来,到了夜里,劳累了一天的身心该休息了,睡眠中,身体能得到休整,气血会得到补充。睡好后,第二天才会精力充沛。而现在,该休息时不休息,却在疯狂地活动,必然会导致体内气血人困马乏,军心涣散。气血亏虚了,寒气便会乘虚而入。 有熬夜经验的人都有类似的遭遇,一到凌晨三四点,就会手脚冰凉,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就是过多损耗气血、人体热量流失的结果,这时寒气就极容易入侵。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老朋友相聚时,狂欢了一夜,次日就病倒了。这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气入侵、阻塞经络的结果。经络不通,自然就会生病了。 上海禅商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