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以下传播内容源自网络分享,尊重作者的初衷,我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经筋病的诊断与治疗?经筋病检查方法: 1.望诊首先观察患者行走或活动时动作是否自然灵活,然后嘱患者双足并齐站立,观察脊柱是否正直,双侧眉毛、耳垂及肩部是否在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再观察身体双侧肌肉是否对称,尤其是颈部、背部和腰部、臀部。患者仰卧后检查双下肢是否等长。完好皮肤的局部是否有异常隆起或凹陷,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触诊。作为临床医师,应该学会读X线片,以便判断脊柱四肢骨骼及关节是否有问题,因为经筋的异常可以影响到骨骼位置,包括脊柱是否正直,生理弯曲是否正常,各个关节有无错位等。只有“筋柔”才能“骨正”,“筋柔”是“骨正”的前提条件。2.触诊要重视身体双侧对称部位的对比检查,正常情况下,人体身体双侧的体表温度、肌肉张力及肌肉饱满度等应该基本相同。当然一般右利的人右侧肌肉会发达些,如果身体双侧温度、肌肉张力及肌肉饱满度等明显不一样时,就要考虑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可以用手背迅速轻抚探查触及周围的皮肤,看局部皮肤温度是否一致,虚寒性疾病,经筋病灶处的皮肤温度往往低于周边。同时,还要感觉局部皮肤是否干燥或潮湿。其次,用手指探查深层筋结,力量逐渐加深,探查不同层次有无筋结或痛点。头面部不适,除探查头面部外,还应探查颈、肩、胸、背处有无痛点、筋结;胸部不适,应探查前胸、后背、上肢有无痛点、筋结;腹部不适,应探查腹部、背腰部、下肢有无痛点筋结;背部不适,应探查背部、颈肩、胸腹有无痛点、筋结;上肢不适,应探查上肢及颈肩部有无痛点筋结;下肢不适,应探查腰骶、下肢有无痛点筋结。经筋病的检查一般不需要借助特殊仪器检查,主要以“手摸心会”为主,这就要求操作者有很好的触诊功底。首先,对于浅层皮肤温度的触诊,主要以手掌背面或手指背侧为主,因为手掌背面皮肤对温度感觉更敏感,轻轻划过被检区域,看皮肤温度、湿度是否一致;深层筋结,应以手指探查为主,大面积搜寻筋结,可用四指并拢,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迅速刮过,体会指下的变化,指下有硬结或条索往往为病灶区,在疑似病灶区再重点细致探查。触诊练习还有很多方法,但总以多操作为主,平时可于自己四肢、前胸、腹部寻找痛点、结节,较之用其他物体练习,体感和手感能结合,更加直接。久之自可达到“手摸心会”的境界。 经筋病灶形态:经筋病灶因损伤部位、疾病性质、病程长短、体质强弱等表现各异。一般临床表现形式有: 颗粒样病灶:颗粒样病灶呈碎沙样或颗粒气泡感,好发于四肢末端微小关节周围。例如,指指关节及跖趾关节末端或小关节两侧,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韧带附着点损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是造成关节疼痛的病因之一。治疗时可选择用指尖沿关节方向做刮法,或以指腹揉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结节样病灶:结节样病灶大小如蚕豆、花生米、黄豆不等,好发于关节周围及肌肉附着点,如股四头肌于膝关节附近的肌肉附着点;肱桡肌肌腱于桡骨远端的茎突附着点等。肌肉及附着于骨性组织的膜性筋膜,皆有可能在附着点附近出现损伤,进而形成筋结病灶,是中医所称的“着痹”及现代医学所称的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因结节样病灶存在部位较深或较坚韧,治疗多选用针刺方法或艾灸治疗。 线样及片状病灶:病灶细长或变平,呈细线样或扁平竹片状病灶。好发于颞区、后项浅筋膜、胸骨体前正中线、颞上线及人字缝等;腰部肋脊角及其周边也是本病灶的好发区域,多呈细小条索或片状紧张病灶;颈背及后上胸至肩前的线样病灶,多由斜方肌的肌性组织形成,成为颈肌肌纤维炎的伴随病灶;后下胸的小片状病灶,常由所在部位的肌筋膜无菌性炎症所形成;额筋区的细长形病灶,多由所在部位筋膜病变发生,从而导致头痛、失眠等症状。因其存在部位较广泛,层次较表浅,多用揉法、滚法、点法等治疗,也可选用毫针浅刺或艾灸治疗。 条索样病灶:病灶如条索状,较长而弦紧,多在皮下触及,好发于腹部脐下、腹白线、半月线及腹侧、两肩胛内上角及后背部。腹部的条索样病灶,常于腹部肌肉层及深层查及,病灶区往往弦紧、增厚、僵硬及有明显的压痛,常伴有腹痛腹胀、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紊乱、情志低落等,部分患者长期自觉腹部发凉,喜温喜按。腹侧的条索样病灶,多好发于膜性的肌束,以腹外斜肌的病变较为常见,其上结于下胸胸肋部致痛,为肝气郁结及肝胆疾病常见调理部位。其后下肋弓的筋结,常成为腰痛伴腹部牵涉痛的病因之一。肢体远端的条索样病灶,多见于相应的肌性、筋性及肌腱病变。因其病灶部位处于中等深度且较坚韧,多采用针刺治疗,以针沿病灶长轴走行方向斜刺为佳。手法治疗以点法、揉法为主。 粗糙状病灶:粗糙状病灶,是经筋病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但多处于隐蔽状态,患者常以其他症状主诉而就诊,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粗糙样病灶好发于经筋组织活动度较大、反复劳损较多的部位,是单调固定体位的职业病患者、单一动作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员、部队战士及体质较单薄的妇女等常见的经筋病灶体征,也是办公室伏案人员常见经筋病态体征。于患部检查,可触知患处经筋组织呈粗糙样改变,医者的指下感觉同患者自身感觉相吻合。因病变部位范围较大、形态较模糊,多用滚法、揉法、拨法等治疗,也可选用艾灸治疗。 肥厚型病灶:肥厚型病灶是临床常见的经筋病灶表现形式之一。其临床特点为:经筋病变部位组织增厚,疼痛明显,痛点固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急性期多伴有局部组织水肿或轻微红肿。外观上往往能看到较身体对侧有隆起。患者常以明确的疼痛定位就诊,且多伴有挫伤、跌仆及撞击等外伤史,或有明显的慢性劳损或受风、劳累病史,病程较长是本病型的一个共同点。肥厚型病灶好发于头部、胸廓、肢体远端及关节周围。用指尖或偏锋检查,可查出局部经筋组织增厚、僵硬或坚韧,有时伴有明显局部隆起、水肿等。局部病灶面积较大者,肥厚型病灶往往和条索样病灶并存。因病灶形态肥厚坚韧,多采用针刺治疗,效果更佳。 结块型病灶:结块型经筋病灶,整体坚韧,较结节样病灶体积偏大、形态多样,质地没有结节样病灶坚硬。好发于骨骼的肌筋膜、肌束膜、肌健及肌间膜等的损伤部位。其形状大小、坚韧程度,根据原组织形态及损伤程度、病程长短,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者如黄豆,中等者若小板栗大小,粗大的结块呈鸭腿型、棱状形、扁圆及长块形等。结块型病灶,多于足太阳经筋所循行的腰背脊椎两侧及腿后侧、足少阳经筋分布于身侧的经筋,易于查到不同程度的阳性体征。软块型的病灶,常好发于头部,成为许多头晕头痛的致病原因之一。广泛的经筋结块,可导致全身性症状出现,例如疼痛综合征、紧张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结块型病灶较为坚韧,多采用长针透刺结块或火针点刺治疗。手法治疗需寻找结块部位上下两个关节肌肉附着点,进行整体放松,疗效更佳。 了解不同类型经筋病灶特点,对诊断及治疗经筋病有深远意义,对手法的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主要的理筋手法: 打个比喻,人体的脊柱好比帆船的桅杆,而经筋就好比固定桅杆的绳索,如果绳索出了问题,桅杆当然不会稳定和正直,身体也是一样。由于这种原因得的病,用药物治疗显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要调理我们的经筋。经筋出了问题,比如痉挛了,就好比绳子打了结,对应在我们人体叫做“筋结”。如果我们能像解开绳子扣一样,把筋结解开,那疾病自然就痊愈了。经筋病临床上以针灸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整脊手法和汤药。在家我们可以用点穴按摩手法治疗经筋病,用艾灸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当然了,患者自己能够坚持站桩锻炼的话效果会更好。经常听到病人如是提问:“胥大夫,我拍片子颈椎有点问题,其他挺好的,为什么肩、背都特别不舒服?”老师会如是回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包括脊柱都是,只是为了学习和治疗上方便,人为的将脊柱划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其实出现问题会相互影响,自然也需要整体上进行调治。”朴实无华的回答令我受益匪浅,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从绕老绕去的理论里面跳出来。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的话,我们学过的许多理论有时候反成障碍,禅宗谓之“所知障”,其本意是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也像禅宗提到的“藤葛禅”,整天在文字里面绕来绕去。因此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我们抛开一些空洞的理论,返璞归真的看人体,其本身就是浑然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年6月某日下午,一位76岁的老奶奶来诊所就诊,老人家拄着拐棍,驼着背,一瘸一拐地跛着走进诊室,表情十分痛苦。病因是一年前吹空调受寒,下肢突然出现酸软无力,左侧明显。之前送孙子去幼儿园后,还可以在公园溜达半日,腿脚便利,并无不适,只因受了风寒,生活质量发生了变化。最近下肢再次受寒,左侧腰痛,臀部疼痛牵扯到下肢麻木、发凉。医院针灸科治疗过几十次,效果不太理想,经朋友介绍来诊。老师检查其腰、腿部筋节,为其针刺治疗,施术部位多在其痛处,针毕令其再试腿脚,老人家在诊室内来回踱步数周之后说:“腰腿痛确实改善了很多,但是下面还是有点疼。”我暗自猜想:“老师定会令其俯卧,再于痛处添补上几针。”出乎我的意料,老师令其坐于凳上,轻拉起上段胸椎一下,当时可听到弹响声,然后再令其活动,“这回一点也不痛了!”老人说道。其家属亦是激动,连声道谢不已。通过此则典型病例,可以窥见整体调治的影子,因老人驼背多年,脊柱正常的曲度发生变化,人体的多个系统自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在进行局部治疗的同时,不忽视潜在影响因素,此一妙笔让我感慨。推而广之,人身之于宇宙万物何等渺小,只可称之为“蜉游天地之间”,人自成整体,又统归于天地万物,所以说中医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亚勤)如果我们在家治疗经筋病的话,可以用手法解开筋结,中医管这些方法叫做“理筋手法”,包括点穴、按摩等,这些理筋方法尤其适宜于经筋疾病早期的患者,大家随时随地进行自我保健,也可以给家人和朋友治疗,防治各种经筋疾病。常见的理筋方法主要有触法、按法、揉法、拿法、弹筋法、拨法、滚法等,在此介绍给大家。 触法:触法主要是指用手指指腹触摸患者的肢体、穴位、筋结以疏通经筋、调节经脉的方法。触法主要用于检查和寻找身体的压痛点和筋结,医生根据患者的诉说,首先在相应的部位寻找压痛点,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触摸,稍用力作上下左右滑动,痛觉特别敏感或迟钝的地方,往往就是治疗的关键部位。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检查病人是否有肌张力增高或是挛缩,是否有硬结或条索状的筋结等,以便采用相应的的理筋手法。 按法:按法是理筋最常用的手法,是用手指、掌根按压体表以向经筋透力的治疗方法,具体分为指按法、掌按法。指按法是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指面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最常用的是拇指按压法,将拇指伸直,用指面按压经络穴位或经筋筋结点,其余四指伸开起支持作用,协同用力,这个方法的接触面比较小,刺激的强弱容易控制,对全身各处的经络穴位都适用,具有较明显的开通闭塞、散寒止痛作用。掌按法是用手掌根、鱼际或全手掌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适用于治疗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这个方法的刺激比较缓和,具有疏通筋脉、温中散寒的作用,常用于脊柱两侧疾病的治疗,如急慢性腰疼、骶尾部软组织损伤、脊柱侧弯等症。实际上,如果我们将按法运用纯熟的话,许多经筋病都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是急性伤筋,比如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落枕时,患者疼痛难忍,患处拒按,只能轻轻按压。这时我们可以自然站立,拇指末节放于食指第一指指关节上,拇指末节指指关节伸直,同时微屈腕、肘关节,将拇指指腹压在患者筋结上,逐渐用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标准。在五至十分钟左右将力量加到最大,再持续按压十分钟左右或更长时间,你就会发现,患者的疼痛减轻了。这种方法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除非你有长期按摩点穴实践或深厚的站桩推手基础。这时你会发现患者的症状会有明显的缓解,挛缩的筋也逐渐松开了,按上去也不太痛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再采用其他手法。 揉法:揉法也是理筋推拿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或是手指螺纹面,用力按在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上,动作轻柔缓和,环旋转动。其中用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的称为掌揉法,着力面较广,刺激缓和舒适,适宜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以及因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等症,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指面着力的称为指揉法,力量轻柔,临床上多用于小儿推拿。 拿法:拿法是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做持续的揉捏动作,这个方法的动作要领在于,腕部要放松灵活,指面用力,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它的刺激性较强,可用于颈肩部和四肢部经筋筋结点和穴位,治疗头痛、脖子僵直、肌肉酸痛等症,具有疏通经络、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的作用。比如,用拿法处理完风池穴及脖子两侧,能使毛孔竖起,有发散解表作用,拿肩井穴能通调周身气血等。实际应用时,实施拿法后,常辅以揉摩手法,来缓和刺激。 弹拨法:弹拨法可细分为弹法和拨法。弹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紧捏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然后迅速放开,使其弹回,好像拉放弓弦的样子,适用于胸背部的肌肉及浅表的肌腱部,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的作用。拨法则是把手指按在穴位或某个部位上,适当用力下压,到有酸胀感时,再做横向拨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指下的“筋结感”,选择使用弹拨法,能解痉止痛,对于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作用。 滚法:滚法主要是指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通过我们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量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其动作要领在于肩臂不要过分紧张,肘关节屈曲~度角,手腕要尽量放松,滚动时掌背要紧贴身体,不能跳动或摩擦,压力尽量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滚法最难的是,回来时能够压住,一般按摩大夫也懂得这一点,但很难做到,因为很累。但如果站桩推手功法深厚的话,光靠放松就自然松沉了,回来自然就压住了。这种方法接触面较广,压力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滚法主要用于放松保健,对于肢体的瘫痪、麻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也可以采用此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经筋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按摩手法还有好多种,具体应用的时候,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擅长以及患者疾病的耐受程度,而采用相应的手法。一般说来,手法宜轻柔,以患者舒适为标准。中医骨伤界流传一句话叫做“筋喜柔不喜刚”,点穴按摩手法要用柔和之力,柔缓渗透,力度适中。不可用刚猛粗暴之力,否则会损伤经筋。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没必要拘泥于花样繁多的手法,只选自己用着最顺手的,几个手法运用纯熟,便可解决许多问题,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这个意思。按摩点穴手法的关键在于手摸心会而不在于外在的繁杂形式,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论述到:“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家庭保健按摩点穴手法不需要过于繁杂的医学理论,主要是在站桩推手的基础上多跟师学习,实际操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是弟子刘向英的跟师学习体会:我是一名IT从业者,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身体有了很多的小问题:颈部酸疼,腰酸背胀,睡觉多梦且质量不高,食欲不振,经常腹胀、眼干、眼涩,小腿酸困,自觉精力不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实际上每年公司都是有体检的,体检的数值结果都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谁难受谁知道。拜师后,师父就明确的告诉我:身体太弱,要好好站桩、有空就站。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我不理解站桩的意义,不过师父既然说了就不打折扣的执行。站桩的种种辛苦和过程也许可以单独写篇文章讨论,就不在这里细说了。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身体器械锻炼出来的僵硬肌肉变得柔软了,身上的汗毛敏感到可以感觉到衣服的质感,裸露的皮肤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微风。也忽然发现身体上的那些小毛病在不知不觉间就消失或者减弱到无关紧要了,早上起床不再腰酸背疼如没有休息一般,也没有了缩短的筋让自己犹若被捆住般的难受。身体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对站桩,对学习“经筋”更加有热情了。年轻时就因为自己性格的“耿”“倔”而四处碰壁受伤,虽然知道自己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没有办法改变,直到遇到胥老师。大家都知道老师不仅出诊也经常授课,作为弟子,我尽自己最大可能挤出时间跟随师父。课上反复听师父的教诲,课下整理师父的各种资料,站桩练功也勤练不辍,内心的改变自然是水到渠成。老师在讲解站桩时心要“无住”,不过我还做不到,在站桩过程中不由得会任其所想,千头万绪最后落成几条思绪。仔细的想想:站桩会让思绪清晰和条理,老师的课程又是一种价值观,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自己反思过去的行为是否妥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吾日三省乎吾身”吗。想清楚这需要些时间,也是个痛苦的过程。问题想清楚了,站桩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想了。心理的改变同时会触发行为的变化,自己的一些习气会慢慢减少,“我执”也会变少。这直接带来的好处的就是对家人、工作的态度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不是翻天覆地,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会不断的让自己成熟。我的职业不是医生,随着跟师、练功的时间久了,我很乐意用学到的内容去帮助周围的人,来解决困扰他们的小问题。我刚对按摩有感觉的时候,参加一次家庭聚会。丈母娘坐在桌子旁边和亲戚聊天,我在旁边也没事干,看着丈母娘的后背有些驼,就想给她揉揉。丈母娘的两个肩膀肌肉比较紧,我用双手将她的肩膀肌肉提起来使其放松,这让她感觉很疼,但是她没有拂我的好意所以咬着牙坚持。五分钟后就开始吃饭了,按摩也就停了。在吃饭过程中,一个姨兄过来向我说:很是佩服我能给自己丈母娘揉肩膀这种孝顺。过了几周后我再次看到丈母娘,她说:那次的按摩后那几天她的肩膀完全松下来了,但是按摩过程太疼了。按摩有这么明显的效果,又体现出“孝”,这也是让我始料不及和沾沾自喜。一位年轻的男同事因为习惯每天早上洗完头上班,结果某天头发未干,就在冷气十足的地铁里被吹了几十分钟,到公司就头疼不休。上午他还能忍,中午小睡一觉也没有改善,到下午疼得就只能趴在办公桌上了。我通过按压头部的阿是穴2、3分钟,他的头疼就减少了一多半,还可以正常处理工作,次日追问,头疼已经好了。据他说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头疼,即使吃些药一般要3天之后才能好转,这次居然这么快就好了,很惊奇。类似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自己的双手,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工具或者手段就可以解决不少的问题,这让我有小小的成就感,也让受益人赞叹我的厉害,其实我不过是按照老师讲的经筋理论、按摩手法进行处理。我可能无法成为医生,但是掌握的技术可以让我帮助家人更健康,遇到疾病不慌乱。改变的还有很多,鉴于篇幅不一一赘述。“改变”只是跟师后的一些外在、明显的效果,不是全部,恐怕也只有拜师后这些才能体会。“四十不惑”是人在这个阶段遇事明辨不疑,有自己主观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容易接受其他的观点,更不易被说服。我侥幸自己在这个阶段能遇到“明师”,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改变,这也是一种“不惑”吧。 这是一位上过经筋班学习过站桩及点穴按摩的学员来信:胥老师,多日不见,甚是想念。最近有空就站桩,腰痛基本无碍。迫切和您分享一趣事。最近公婆来京,闲来无聊便在我怂恿下练习站桩。不出十五分钟便暴露了跟随他们多年的病患问题。脾胃虚弱者,足三里酸困难忍,肠胃较弱者,肠鸣排气。我根据二老的指示,找准病痛点,按您教的方法稍加按摩,他们直呼舒服过瘾!看来站桩绝对是体检利器,真实不虚啊!如此立竿见影的感知患病部位,老两口着实信服,还不禁啧啧称奇。现在公婆动不动就在太阳下站一站。我和老公看到父母如此热爱生活,珍爱身体,真是高兴欢喜。站桩不但调动了公婆的养生积极性,更让我们一家相处得更加融洽,其乐融融,真是快哉。感谢老师,幸会老师,静待因缘具足,我必入师门报答师恩。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外伤所导致的关节错位等疾病,必须找专业医师进行手法复位等。即便是按摩手法学习也应该有专业医师教授,不可单纯照书盲学瞎练,否则难免出现流弊。这是弟子李冰记录的一则病案:前几日跟胥老师在御源堂中医诊所出诊,有一位患者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患者女性,四十岁左右,从山东前来北京学习按摩整脊,在课堂上学员间互相练习颈椎腰椎的扳法,因为力度不适,导致颈部疼痛难忍,浑身上下均不适,四肢麻木,十分恐惧,因此而失眠好几日。患者来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一见到老师就说:“老师,你救救我吧!”语速极快,精神躁狂,貌似精神病患者,有家属陪同前来。老师检查后,针刺了头面,颈肩部,腰背部以及下肢后侧的筋结,又对患者的脊柱进行了手法调整,患者顿时觉得身上舒服很多,约定第二天再来诊治。第二天患者自己前来诊治,患者进门见到老师就很高兴,说身上轻松许多,昨天晚上睡得很好,在来时的车上还睡着了,精神状态较昨日有很大的好转。患者身上有筋结,所以她感觉身上酸痛,甚至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松解筋结后,不仅仅改善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还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这一点,可以认为松解筋结对一些内科疾病也许会有一定作用。老师说了他的临床观察经验:胃病者胃俞穴等部位往往会有僵硬的筋结,肺部有疾患在肺俞等相应部位也会出现筋结。针刺相应部位的筋结,患者的症状也会大大减轻甚至痊愈,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患者反馈给老师的,可见内科病与筋结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年前,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和胥老师说,我腰背部一紧胃就痛。老师一查,恰好在他的右侧胃俞穴附近有明显的压痛,用力弹拨发现粗大的筋结,用长针从上往下透刺,效果非常好,针刺十次左右,他的胃病就好了,同时让他坚持每天站桩,到现在胃痛也再没犯。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者双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在按摩之前应该剪短并磨平双手指甲,要求指甲平或低于甲床且要光滑,以防划伤患者皮肤。2、饭前饭后或过度劳累状态下不要进行手法操作或按摩,以免产生不适。3、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手法一定要轻柔,用力不可过重,特别是胸背部肌肉比较薄弱的部位,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禁止按摩。4、手法宜由轻到重、由重到轻、轻重结合,不可用蛮力,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及局部损伤。同时,轻重手法应结合应用,充分放松以缓解重手法遗留的酸胀痛感。5、操作者治疗后不要用冷水洗手,患者也不应马上洗澡,以免受寒。6、业余爱好者的手法按摩保健不过是疾病治疗的一种辅助行为,真正的按摩治疗应该找执业医师。7、家庭保健按摩也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及患有各种疾患的病人是否适合按摩,应先找专业医师咨询,看看是否适合按摩,然后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在家做保健按摩。 传播负责任的知识,引导正确的就医,构建信任的桥梁,提供最真诚的帮助。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