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9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sheng

怡情健体膳食导引纠偏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宋)·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从天文学上来看,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气温将继续升高,暑气日盛。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时间

年6月21日06:34:09

农历年五月十七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要注意预防。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一定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节气养生重点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至”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

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阴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则开始死去,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在此时节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夏至养生原则——

1.少食生冷

2.夜卧早起

3.避免贪凉

4.调息静心

5.补充水分

6.适量运动

夏至节气习俗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食俗

北京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绍兴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缘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无锡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南北方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夏至节气的起居养生

湿热犯困注意晚睡早起避开阳光直射

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很多人喜欢呆在空调房度日。中医认为,要使气机通畅,毛孔疏泄正常,夏季应少开空调,自然出汗,让毛孔得以开放,同时利于体内积聚的废物、毒素随汗液排出体外。即使开空调,室温以不低于25℃为宜。

要注意晚睡早起,最好午睡一会儿,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可是千万要注意,一定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午睡是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还可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夏天无论多热,都不可以袒露在外,可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受寒。

湿热淤结睡前泡脚

各类关节痛及肢体麻木的患者在夏天最好不要穿短衣裤,不要洗冷水浴或游泳,禁睡地板以及在室外露宿,避免风寒湿气伏积于经络之中。睡前使用艾草泡脚,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全身得到更好的休息。

“阳热”内盛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

夏至,进入一年中酷热的季节,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要常洗澡,使“阳热”易于发泄。但在大汗时不要立即洗澡,民谚有“汗出不见湿”之说,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出汗的时候立刻洗澡容易使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疾病。   易发热伤风禁睡地板以及在室外露宿

夏天易患感冒,中医称为“热伤风”。其常见症状为流涕、鼻塞、打喷嚏,有时还出现发热、头痛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在饮食上可饮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以清热解暑,同时忌食油腻、酸腥、麻辣的食品。

夏至节气饮食养生

 一、饮食六原则要记清:

1、固表止汗,多食酸味

夏至时节,由于人们在出汗较多,盐分的损失较大,身体中的钠等电解质也会有所流失,所以除了需要补充盐分以外,还要食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时节应该多食用带有酸味的食物,以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有:“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说的便是夏季需要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收敛心气。夏至时节建议食用的酸性食物有,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这些食物除了可以生津、去腥解腻的功效外,还可以增加食欲。

2、多吃瓜类

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3、多吃凉性蔬菜   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都属于凉性。番茄、芹菜、生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

4、多吃“杀菌”蔬菜   夏季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多吃些“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些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

  5、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

人们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6、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1)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   (2)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3)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二、推荐四款夏至养生食谱:

  

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克,白糖适量。

  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凉拌莴笋:

  鲜莴笋克,葱、香油、味精、盐、白糖各适量。

  莴笋洗净去皮,切成长条小块,盛入盘内加精盐搅拌,腌1小时,滗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匀。将葱切成葱花撒在莴笋上,锅烧热放入香油,待油热时浇在葱花上,搅拌均匀即可。

  利五脏,通经脉。

  奶油冬瓜球:

  冬瓜克,炼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盐、鲜汤、香油、水淀粉、味精各适量。

  冬瓜去皮,洗净削成见圆小球,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却。将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精、鲜汤上笼用武火蒸30分钟取出。把冬瓜球复入盆中,汤倒入锅中加炼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冬瓜球入锅内,淋上香油搅拌均匀,最后撒上火腿末出锅即成。

  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补虚损,益脾胃。

  兔肉健脾汤:

  兔肉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大枣30克。

  兔肉洗净与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健脾益气。

精神:心平气和情绪舒畅

  忌心神不宁

酷暑时节水火相煸,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

古人认为,夏主火,内应于心,夏季应该特别重视对心脏的调养。西医也认为夏日炎热会影响人们的心脏功能,天气变热,体内血流加快,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变大,因此夏季平心静气重养心。夏季切忌心神过度激动,尤其是过于喜悦,这样会伤害心神。

此时可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下棋、书法、钓鱼等怡养性情,也可晨练,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练练六字诀。

按按健脾祛湿的穴位

 

夏至这一节气,暑湿困体,健脾祛湿仍然是关键。可按揉足三里与丰隆穴来保健,有空敲敲脾经。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   取足三里穴时,应当膝屈曲,外膝眼向下4横指,旁开胫骨前嵴1横指处;

丰隆穴为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常用的保健方法:

是拇指按揉足三里与丰隆穴:用拇指着力于足三里或丰隆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五

  夏至的养生更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五行偏向属性而决定自己的养生方案,夏至到了,这些五种类型的人该如何养生呢?

木形人:益气保津饮五味洋参茶

  体质特点:肤色苍色,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避免劳心思虑,暗耗阴液。可适当减轻运动量,以太极拳等静态运动为主,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饮食调养:宜以益肝补肾,健脾和胃为主要原则,可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西瓜、冬瓜、丝瓜、荔枝、桂圆、淮山、太子参、百合、西洋参、五味子等。   药膳:“五味龙眼洋参茶”:

  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

将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ml,将炖杯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

有益气生津,养心安神,补益肝肾的功效。

火形人:清热养阴多吃苋菜冬瓜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生活调养:每天子时、午时两个时段的睡眠要保证,戒怒戒躁,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引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宜选择在清晨,在公园或河边的林荫道上运动。

  饮食调养:宜多食清热养阴消暑食物,可多饮绿豆汤,多食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西瓜、西洋参、薏苡仁、五花茶等。   药膳:“马齿苋瘦肉汤”:

  马齿苋50克,芡实30克,猪瘦肉克,精盐、味精各适量。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搜索将马齿苋择去杂物,洗净,切成段。猪瘦肉、芡实洗净,马齿苋、猪瘦肉、芡实一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小时左右,加精盐、味精调味,再煮沸即成。

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金形人:消暑生津荸荠海蜇煎汤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饮食调养:宜益气生津,养阴消暑,宜多食淡味食物,如茅根竹蔗饮,西红柿、冬瓜、荔枝、桂圆、西瓜、水蜜桃、苡仁、百合、沙参、桂圆肉等。

  药膳选择:雪羹汤

  荸荠30克,海蜇50克。

  将荸荠洗净,拍碎;海蜇洗净,切丝;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汤饮用。

  有清热、化痰、消积的功效。

水形人:健脾开胃妙用陈皮茯苓

  体质特点:体型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

饮食调养:以健脾祛湿,益肝补肾为原则,多食西红柿、荔枝、(天下养生网)桂圆、西瓜、太子参、薏苡仁、茯苓、白术、杜仲、牛膝等。

  药膳选择:麦芽参苓牛肚汤

  牛肚克,麦芽30克,太子参50克,淮山50克,茯苓50克,陈皮6克,大茴香6克,生姜、大枣各适量。

  将牛肚浸透,洗净,切块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小火煲半小时,再放入其他精选用料,煲2小时,调味服食。

  有健脾、开胃、利胆的功效。

土形人:健脾祛湿首选行气消胀粥

  体质特点:外貌特征:肤色偏黄色,头偏大,圆脸型,肩背丰满,腹广大,手足小而丰腴,腹部容易发胖。

  饮食调养:可吃具有健脾祛湿,清热消暑功效的食物,如多饮绿豆汤,多食芥菜、西红柿、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茅根、(天下养生网)竹蔗、荸荠、西洋参等。

  药膳选择:行气消胀粥

  陈皮15克,大腹皮10克,白萝卜克,生山楂15克,枳壳9克,粳米克。

  先将陈皮、大腹皮、枳壳同煎取汁,加入白萝卜、粳米煮成粥,加入生山楂再煮片刻,放少许白糖即可。

  有疏肝利胆,行气消胀的功效。

天下养生网原创,版权所有,欢迎分享,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