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倪海厦:精通其它四项。被喻为当代少见的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目开业于佛罗里达州,年~年年底间,曾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更新执照、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曾治好许多西医认为不治之病,深获美国人民及州政府肯定,常被病患称为最后的希望「thelasthope」。传闻倪医师去世,但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倪医师本人也不辟谣,有人推测可能是为了更静心的撰写“地纪”工作。 倪海厦讲解《伤寒论》第06讲 (WIFI下播放,土豪流量随意)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如果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申脉」也可以。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 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和芍药等量,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果葛根用的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部就要重用,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 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 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张仲景立法:第一原则,有表证时不可攻里。张仲景讲的汗、吐、下、和,有表证的时候,就是刚开始感冒,病还在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太阳」的时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证的第一禁忌,绝对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阳病解法是发汗,下之后,就是医师误攻下,本来是桂枝汤证,如果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时候,血会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会很强,往下的力量很强,它回头的力量也会很强,流回心脏的力量也会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往上冲,下去很快,回来也很快,就代表心脏的力量很强,肠胃很强,体力很强,再给桂枝汤,没关系,此误下未伤也。第二,如果不上冲,被下而气不上冲,此误下成伤也,这时候就不可以给桂枝汤了。 但是在临床上的情形,有时候,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使用,例如病人现在有表证需要发表,但是已经便秘了两三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两个药方给病人,告诉他先吃这帖药,等表证去除之后,再吃另外一帖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车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大便,现在有表证,也许是中风证或伤寒证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发表的药与攻里的药同时开在一个药方里,发表与攻下同时进行。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饭。酒客一定不喜欢吃甜的,因为酒本身表热里寒,酒喝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热很热,这是当时感觉起来热,实际喝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这就是酒的「性」。阳热跑到上面,就是胃阳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水会停在胃里面,水停久了,就变成湿,桂枝汤里面有红枣,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喝酒多伤到胃以后,吃到桂枝的时候胃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内经中有苍朮加泽泻可以解酒,治酒客病;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风证,能不能把苍朮、泽泻加到桂枝汤来治疗?还是不行。因为他已经伤到胃了,桂枝汤加上苍朮、泽泻还是会让胃不舒服。所以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这里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里的『甘』指的是桂枝,不是炙甘草。 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喝桂枝汤会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长肿瘤人或胃溃疡,所以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酒客不给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很红清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 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因为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治疗,不管病在哪里,开的大多是用阳药。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厚朴、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样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就是本来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变喘。只要是主证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先想到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如果得到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有恶风、有汗、头痛,开桂枝汤吃,结果病人喘气,咳得很厉害、就代表这人本来就是其它问题,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为什么这样?这病人的中焦素有湿热,这湿热是平常累积起来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样,不用「葛芩连汤」,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也可以。所以舌苔很黄就是很热,热就是发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黏黏的,就是湿,平常就有这种病的人,得到桂枝汤证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病人会喘,这时候的处方要同时开「去湿」、「去热」的药,有会喘就是肺有问题,所以这热一定是热在肺上面,咳嗽痰黄黄浓浓的,舌苔黄的,就是肺家太热了,这时候加「杏仁」,杏仁的功能在上写它可以去肺热,第二能够化痰,第三润肤,杏仁会使皮肤变得很光润,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毛孔的润泽是靠肺来的,杏仁润肺,所以杏仁是很好的保养的药。去湿药「厚朴」,厚朴能去脾脏的湿,脾本身就主湿,脾有一定的湿度,湿太过了,用厚朴去收敛它。张仲景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人有桂枝汤证,吃了桂枝汤,桂枝汤证清除了,变成咳嗽有点气喘,再拿桂枝汤给他吃,里面加厚朴杏仁,就可以了。反过来说,如果有桂枝汤证还有气喘咳嗽,且咳黄痰,就吃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如果喝完酒回来,得到桂枝汤证,就是酒客病。于此可见仲景之治病,注重新病,其旧恙则兼及之而已。如果本身的旧病没发现症状就不管它,以新病为主,吃药后发起来了,就顺便治。所以有「主证」、「兼证」同时出现的时候,以「主证」为主就好了。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掉。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 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 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就是心阳虚了,因为攻下,津液伤太多了,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补心阳的药,所以心脏病的药里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若一服恶塞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脉法: 一、胃: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二、神:就是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的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要压压看,摸到脉里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脉,感觉就像摸葱,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贫血了,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三、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就还有救,病人还不会死。 正常的脉,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问题,弦脉多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如果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样,肺有问题了。如果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没有力了,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寸关尺的脉会变得很洪,脉形变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 如果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果跳的速度很缓,表示已经没有胃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肾脏有问题了,肾结石,尿毒…。 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时间以后,如疟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热比较多,寒比较少,就是这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呕,且大小便很正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言及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所得的是太阳病,如果病进入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如果口渴,大便有问题了。就是进入阳明了。所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这个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一日二三度发,有的时候一天两三次发,突然发热,突然发冷,如果脉微缓者,「脉」慢慢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为欲愈也,表示这人快好了。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如果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脉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脸色发红发赤,这病还没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本身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他会更虚弱,面色反有热色者,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代表还需要服药,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风吹皮肤会痒的,其实在痒的时候,发微汗就可以了。张仲景设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这是就把麻黄拿出来了,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时候我们也用发汗的方式来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开,下端的水就流出来了。发汗的时候都是用热药,更热的药例如说硫磺,消水肿的力量更强。 麻黄又名「青龙」,麻黄在药房中,拿出来是一节一节细细的,像牙签一样,青色的,麻黄有节枝的,麻黄的节可以止汗,节要拿掉,麻黄的枝可以发汗,所以用于发汗的时候,要去节,像当归一样,当归的身补血,但是当归的须是破血的。所以怀孕的人吃当归身事补血,吃当归须是堕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先煮麻黄一二沸,因为麻黄太强了,吃下去会阳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来源,再把其它药加上去,现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隔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依此类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这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麻黄和杏仁,桂枝比芍药多。桂枝三,芍药二。因为要加强心脏动脉喷出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和芍药的量是一样的。如果处方开给胖子桂枝用三钱,芍药两钱,麻黄两钱,麻黄和芍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钱都无妨。 桂枝和芍药是一组,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麻黄入肺,在上写麻黄可以宣肺,麻黄一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肺是诸阳之会,所以心脏的力量会加强,因此麻黄有兴奋剂的作用。 为什么加杏仁,麻黄宣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开的动能是靠肺。 如果光用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补足。桂枝汤是解肌的,入脾脏的,入肠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枣来补津液,作为后援部队,所以皮肤没事会痒的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会微微的发汗。如果反着开,麻黄重,桂枝少,汗会大量出去。 有没有汗,在治病的时候很重要,例如治疗肾脏病,我们由五行知道,必须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肾脏的功能就会渐渐恢复,汗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好了没有,所以肾脏出问题的人,因为影响到心脏,所以再怎么走路、天气热的时候,也不会流汗。 胡希恕讲解《伤寒论》上述条文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是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才能知道。这个时候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讲过呢,《内经》上也是这样写,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外,这时限于自然的良能没解出去,解除不了,他就出现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帮助他发汗,可是你却给他攻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原本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却给吃泻了药,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机能的强弱,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往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气不上冲呢,就是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 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原本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却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是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要使桂枝汤呢?因为它这个下伤津液,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因为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因此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 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里是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桂枝本为解肌」这个是另一段,应该是另一段,这个搁一起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 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这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嘛。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给他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还没好,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上边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经过你误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必须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都给根据他的证。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 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成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的治疗而邪入内呀,可能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或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它是贯穿全书。 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是,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又是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在太阳中风那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是前头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 所以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出汗,邪就走了,这就是所谓的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比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 「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汗出不来,一出汗马上就能好,所以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增加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本来是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他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得酒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所以也出汗,但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因为他老是喝酒造成他里边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而桂枝汤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 「得之则呕」,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所以不喜甘温。可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酒客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治热,非吐不可。 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用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是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因此他前头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 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这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他得外感了还是喘,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呢。 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厚朴杏子,这说明这喘家一样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是气上冲等等桂枝汤证,不是喘家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来治,你得辨证,得他出现桂枝汤证才能用,但是这除了桂枝汤证外还有个喘,所以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 他这也是举个例子,他比方说吧这个喘家,那么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前头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为好。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津液少了里热反倒更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这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伤他津液助其热,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因为这个肺为嫩脏,容易为热所伤,另一个热还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 这个就是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往上呢,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药就这样子,他是本身里热已经颇甚,那么如果服了桂枝汤后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那么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桂枝汤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它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啊。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 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褒贬组词法,古人写文章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遂」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应该,但是桂枝汤证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 「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前头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服了麻黄汤后,他光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证了,表当然也没解,因为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这个体液大量亡失,所以小便没有了,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这个动作不容易作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枯燥才有这个情况,这个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 这就由于这个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却用了麻黄汤了,汗出太多虚极就变成阴证了。那么这个汗多,体温下降的当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那么这个时候只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我们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只要是生物都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 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厥;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像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比如少阴病、后来要讲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但是他是表阴证得加上附子。这个法度这里也是,这个汗漏不止还直门出汗,这个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是因为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只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的用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这些作用。 因为加上附子那么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出汗的情形不多,阴不得有汗嘛,所以用麻黄加上附子比较常见,像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但是这里本来是太阳病,经过发汗了,但是表还没解而且还出汗不止,表未解有汗是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但他现阴证的话,还得加附子,而表证出现阴证还是一种少阴病。 这个表证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证;一种是少阴,表阴证。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汤呢?就是桂枝证而现于阴证,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而且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么我们怎么来应用呢,比方说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证,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这个应用的标准,就是桂枝汤证而现少阴病。当然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哪,恶风的厉害,不发烧也可以用。这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对于这个脉促,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这叫促脉,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他跳,中间停一下,就叫作结脉。无论是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这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 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促近,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促与上、与外很靠近的意思,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有脉跳,上头就是寸位,所以促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的这么一种脉象。尤其这一段,更说明这个问题。 你们看看这一段,他说下之后,我们前头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就气上冲,气上冲但表还没解,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吃了泻药的关系,脉也应之,浮见上头下边就虚。 所以这个脉与证是相应的,绝不像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就烧起来了。促他这个不是,他是由于气上冲,气往上边冲,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而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这样一个脉。 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由于这个浮,但里头虚了,所以去掉芍药。为什么要去芍药呢,我们后头有桂枝加芍药汤,「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这里头他把芍药由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所以要加芍药,在这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腹不但不满,而且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用来治肝病啊,治肝病得把芍药大量用,这个芍药大量下腹满他就起作用,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所以虚的厉害了,反倒要去芍药,这不就这个道理。那么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嘛!决不是数中一止。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汤,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之前讲了桂枝汤里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的时候,这个桂枝应该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啊,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的发挥,同时他腹气虚,所以把它去掉了。那么这个方剂我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证气冲比桂枝汤较为厉害一些,而有胸满,脉促者,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没问题的。 桂枝汤去芍药汤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这个方子加减也挺管用。另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桂枝汤把这个大枣生姜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那么这是一个,这个就是胸比较满,桂枝治气上冲,那么他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段和21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把他给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 「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在「脉促胸满」的情况下,如果微陷于阴寒证。所以是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赵开美本是对的,这在《玉函经》也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运用很多,后头的《痉湿暍病》风湿相搏里就用这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烈些,而且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一大条分成三节,这是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真正的伤寒病在八九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关口,这个病好也在这个时候、危险期过去了;可是病的恶化也在这个时候,在伤寒病里这个八九天是这么一个阶段。 假如这个病有了这么一种变化,「如疟状」,发疟疾大家都知道,定时发作,「发热恶寒」,有定时的发热恶寒,而且「热多寒少」,这个表证呀以恶寒为主的,我们后面有很多的关于解释这个的段落,如「恶寒者表未解」,如果这个病要是去表,这个恶寒就要少,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呀,我们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 那么这一节就说明这个,这个人变成现在这么一个情形,定时发寒热,可是热多寒少,是不是这个病转变了呢?他底下又接着说了,「其人不呕」,他要转变这个少阳病呀,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没传阳明;要是进入阳明会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他也没有。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度发,就是一天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是这么一个情形。 看看脉吧,「脉微缓者」,这个微缓不是又微又缓,是微见其缓,微微的缓,脉不数急,脉也不紧,见着他缓弱,这个缓弱说明这个病现在平静。咱们开始就讲「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若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说明这个病正在发展变化,脉微见其缓弱,说明这个邪已经衰了。可是这个病现在来说是没好的,他还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嘛,而且热还偏多一点,但是这个热多脉应该快呀,应该数急,脉反倒微缓,挺缓弱,意思也就是当然不是快了。那么根据这个脉与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因为这个脉见到缓弱,是邪衰的一种反应。 事实也是如此,尤其这个急性病一来,这个脉来都数急呀,而且应手带紧,这个紧脉不是好现象。假若这个脉也不紧了,缓弱了,也不快了,那么这个病也就停止了往前进展。脉尤其缓弱,表示邪气已衰了,这个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说这个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这是头一段。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天都发,那么他不是热多寒少,他是只恶寒,一味的恶寒。而且脉微,脉微是不足的脉了,这个脉微者为亡阳啊,他是没津液呀,这是表里俱衰啊。 这段也可以这么讲,就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没有如疟状以下这些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个人是只恶寒而脉微,这是表里俱虚,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这么讲也可以,没有这个如疟状,不搁到上头。 总而言之,他这第二段不是这一段所要论述、说明的,主题在下面。头一段所说的,欲愈者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寒热,热多寒少,而且脉微见其缓弱,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第二段说到八九日的时候,脉微而恶寒。无热而恶寒,这脉已深陷于里,阴寒的一种证候,所以他叫表里俱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就是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他有的是,治这个病的方子,现在不是主要治这个。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又反过来到前头了,把他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这些冠在前头,也就是说那个人得了太阳病八九天,还定时发寒热,像疟疾一般,而且发热的时候多、恶寒的时候少,这人也没传少阳、也没传阳明而且脉挺缓的弱的这种状况,还出现面色反有热色,这个代表病还没解,这跟第一段那个欲愈是不一样的,那个病如果要好了,他不会颜面赤红啊。 这里他说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热色,热色就是红啊,面色缘缘正赤啊,要是这样的话这个病还不是要好的。为什么呢?这个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拂郁在面,阳气拂郁在表嘛,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换句话说,这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因为没得小汗出,病人的身体要发痒。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就发痒,你问问他准痒。那么这样子所以他用小发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汤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你看那个证候我给你们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这个合方啊是两个病合并到一起,首先你得有个认识。你看这段说的很好,如疟状,那就是定时发寒热,不过这个他写到前头了,后头有这个,说是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时发热汗出,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古人叫营卫不调啊、营卫不谐啊。那么这一段你们看一看,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像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定时发热汗出才是桂枝汤证,他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恶寒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嘛,是不是。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合方啊,要是你对这个方证不熟啊,你就搞不清楚。他这个有桂枝汤证的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汤证,要完全是桂枝汤证就不用麻黄汤了,是因为他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啊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疗。 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可是他面色反有热色,就是由于阳气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药用的非常的轻。你们看一看桂枝一两十六株,一两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少啊,这古制啊一两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两是四分,这是古时候度量衡的制度,这不到二两。底下都一样了,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你看一两拿三除,古制才三钱挂点零,古制一两合现在三钱,那很轻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几分的药,很轻很轻了。 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一个定则,煎药的法则,麻黄这个药啊,它这个沫子缠脑袋,所以煎麻黄都要先煮一两开,把沫子撇一撇,这现在还是应该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内诸药」,再把其它的药搁里头,煮取一升八合。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药,他不但药量轻,吃的也轻,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像咱们前头吃桂枝汤,一回吃一升,这地方咱们在临床上都要注意了,这个轻病不但药量要轻,而且每次也得吃少,所以这是个方法,在这个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轻,量小,要少用。这里他一次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1/3了,十合为一升,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1/3吗,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然后顿服,源起呀这个方剂呀是这么注明的。那么现在呢?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 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方,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底下林亿他们给算这个分量,根据源起是怎么搁的,但是这两个方子的比例数,还是搁1/3,两个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们现在来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汤取1/3,麻黄汤取1/3,但是相重的药不要加在一起,你像甘草吧,桂枝汤有甘草,麻黄汤也有甘草,把两个药加起来也不行,这个共有的药味呀,就根据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1/3取1/3的量就行。你像桂枝、麻黄原先都是三钱呐,各取一钱就行了。再少你还可以再轻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这个东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们在临床是呢,根据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少取,就是麻黄一钱,也没有大发汗的,这不足以大法汗。 ,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