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25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自我康复的五个方法

病,是一直都存在的。病名、症状、位置、程度会变来变去,一会儿隐藏,一会儿显现。它实际上基于我们的体质、心质,以及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跟这个世界交流。

体质,有先天的部分,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是可以推算出来。我们出生的时间,像一组密码,或者说天地这个大工厂的出厂编号,每年有不同批次,甚至每个月、每天、每个时辰,都有不同。

体质除了先天的部分外,还有后天的部分。身体像一辆汽车,神就像开车的主人,怎么使用、保养、维修也很重要,几年、几十年下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后天体质。

比如天生瘦弱的人,假设他没有持续合理的运动,强化肌肉,也没有机会去野外露营、徒步、又没有结交喜欢运动、阳气足的朋友,那么,他瘦弱的格局就容易定下来。到中老年以后会有什么问题?虚,神经衰弱、胸闷气短、心慌,走几步就会喘,然后没力气、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再老一点,就会记忆力、听力严重下降、看东西不清楚等等。

能量不够,身体虚弱的人,往往习惯于以“虚”的心态和“回避退缩”的方式跟社会交流。相应的,外界也会以对待“虚弱者”的方式来回应他,这在心理学叫“镜像效应”。虚弱相的人,容易安于固化,不易改变,这个要注意。

能量不够的人,容易经常处在保护自己,经常吃药看病、过度养生保健的状态,但这个习惯,会让自己越来越弱、越来越病。

如何判断病好不好治?作为医生,病人一进来,不管什么病,先看他的神定不定。如果有家属陪着一起进来,家属的神定不定也很说明问题。如果进来的人,神都很定,很舒缓,不管什么病,都好治。

因为神定,气机就是稳定的;神舒缓安定,气机就是和缓柔软的;人体的顺应性会比较好。道家说,刚强的容易死掉,柔软的容易活。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说,凡得了病,第一,应该先把神定下来,收一收神。那些没必要的事情,让人伤心伤神的事情先断掉,躲一躲,避一避。

第二是导引。像现在的太极、站桩、八段锦、八部金刚、易筋经、瑜伽,或者走路、跑步、运动都属于这一类,帮助“形与神俱,气机运行”。

第三,调饮食。调中气,吃合适的。

第四,按摩。

第五,针灸。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行,再吃药。这是古代大医建议的最后一步。

所以,当你有不舒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吃药,或上网去胡乱搜索,给自己扣帽子。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神非但没有安静地在自己的身体里有秩序的巡逻和修复,而是跑到外面去了。

这时候,要先定一定神,可以想想是什么原因,吃的不对?心情不好?睡得太晚?太忙忘了自己?缺乏运动?……先反省一下,只要不是太急太重的病,先调整生活方式,通常就会很快恢复,而且每一次都能提高对自己健康认知的全面度。

昨天有位老师肚子痛,请我给他做针灸。我问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他说,我觉得是受寒了,而且吃的食物不对。他很清楚,这样的病人是好治的病人。

如果来一个病人,他说,啊啊……我痛死啦,大夫,怎么回事啊?是不是中毒了呀?是不是吃坏了呀?问一堆一堆的问题……神已经不定了。

治疗,是医生来帮助你自有的正气,帮助人体本身的调适能力发挥作用,消除障碍,回到平衡。这个过程,是医生跟病人一起合作的伙伴关系。如果病人神一乱,后面的治疗就不太容易顺利进行,医生会很难做。医生常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样的感觉。

万病一法

昨天的慢性鼻炎病例,刚才有同学问解决方案。我们先回忆一下:她下焦稍微有点虚,中焦虚寒,表气封闭。

右图是气机的输布图,为了便于讲解,左图是有形有相的身形图,这两个图其实是讲一个东西。

下焦中焦不足,属于虚证。虚的时候,气机的自然运动规律是什么?“虚则阖,实则开。”“阖”就是收缩。这个人的气机有点像一个瘪掉的气球。在中医来看,鼻子这个地方出问题,是因为能量不够,瘪掉的气机无法给鼻子供能,这是基本原因。

第二,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转水平低,就会有多余的痰湿风寒停留。

身体气机的运转,在西医叫做代谢,在中医叫气化。气化就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能量、信息、物质的转化,也包括了正常的流通。

比如吃一块牛排,经过人体中焦转化变成中气;听一首合适的交响乐,会提升神气;到森林里,清气得到补充……

要改善鼻炎,怎么来做?很简单,下焦中焦需要加强,加强以后,人体会有更多的气,自然就会扩散充盈到全身,瘪掉的气球就会充实起来,鼻子这个部分重新得到濡养;同时,原来封闭的通道和受限的功能会提升,气化更充分,身体里废料会少一点,体内的压力会小一点,鼻炎的各种症状,比如鼻子痒、喷嚏、鼻塞、流鼻涕就会消除。

气机饱满、流通了,毛孔会打开,她就会有正常的汗(现在没有汗),然后,手脚也会温热(现在是冷的)。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弄堂都封闭了,人就只能走大马路。人体的鼻子就是经络的大马路,原来身体内部的压力只能从鼻孔出来,现在可以从全身体表和四肢末梢出来,内部压力小了,通道多了,气血循环和修复能力高了,她的鼻炎自然就好了。

这是中医治疗鼻炎、皮肤病,或者慢性咳嗽、老年风湿等虚实夹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其实,所有的病都是这一个思路。传统叫做“万病一法”。

很久以前,我曾经得过三个月左右的严重鼻炎,每天早上起来就打喷嚏、流鼻涕,跟刚才的案例有得一拼,我妈那会给我下诊断:完了,过敏性鼻炎,电视里专家说要吃很长时间的药控制,治不好的,床上有很多螨虫,要杀掉……

不能治好吗?可以治好。怎么治?

先分析病因。那段时间,我在一家中医机构负责跟海外某大学的一个中药研究项目合作,连带着中药产业化的分项目。因为当时公司的情况有点糟糕,我们都期望能够借助这两个项目能让公司好转过来。年轻没经验,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不明白时势不对,以为努力就能成功。然后,没有成功。

没有成功,在《黄帝内经》里叫什么?失志。这是生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失志,就是让你精神专注的目标消失了,原本希望达成,持续投入神气的事情落空了。

失志之后的表现呢?各人不同,应该每个人都体验过。我那会儿是玩游戏“命令与征服”(CommandConquer)每天玩到半夜两点,第二天还要上班,这么一个状态持续一个多月,也不运动。损耗精神气血,消耗下焦。

当时吃东西也随便,常常晚上吃一锅羊蝎子,再来瓶冰啤酒。本来神气涣散,下焦已经不足了,整个身体缺乏运动,导致气机运转也不利,又吃冰啤酒、羊肉,导致中焦运化更加不利,身体里有很多的湿浊、湿热都化不开,体内压力和垃圾的一部分就治好通过鼻孔排出来。

我妈的说法,虽然不是正解,对我也是个警醒。我跟她说:能治,我治给你看。

游戏戒掉。每天晚上都出去站桩、走路,早上起来跑步,打拳,一个月就好了。没有吃药。

就像孙思邈说的,重要的是调整精神、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

中医,不需要有那么多面面俱到的限制和忌口,要掌握重点,生活和身心要有广阔的空间。要注意的是,各人的体质心质不同,每个人在康复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留意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和必须不能做的事情。

当时我的情况,必须要做的是:早睡觉,不耗精神;跑步,增加开的力量。一定不能做的是,不吃那些消化不了的、损害中气的东西。这三样是重点。

中医,需要有判断“势”的能力,如果缺乏,会被症状牵着走,把人体所有反应和症状,所以的不舒服,都看成是需要消除和对抗的。

我们要去看一个病和症状背后,人体的气的消长,重点是看精气神消长,而不是看症状的变化。同样是症状复发,有的是因为能量下降,体质下降,病进而正退,这个是需要处理的;有的是因为季节、环境、认知、心情、生活的变化,使得能量提升,正气进,而发生邪正斗争,然后出现了积极的排病反应,症状可能更严重更复杂,但是这是一件好事情。这个判断能力,是我们需要去留意和培养的。我们叫做“标与本”,千变万化的症状和病名是标,表面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本,就是正气,我们的精气神。

慢性病调治的原则

每年秋冬和开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慢性病的再次发作,常常只是简单地想:我的慢性病又复发了,比如,老慢支、风湿、鼻炎……,不再去找背后的原因。

很多慢性病的复发,是人体因为各种原因,能量高了,人体就自动开始排体内原本相对静止的、积压的邪气了,这里面,风寒湿毒、痰食淤血是最常见的。

在没有“复发”之前,这些邪气也在体内的不同部位和层次停留,只是因为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所以没有能力来发生邪正斗争,相安无事,看起来很好而已。

当病人和医生都不加辨析地认为“复发”是件坏事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想赶紧把它去掉,但实际的做法却只是把它盖住、遮住、压住。

比如治疗发烧感冒、鼻炎、皮肤病、过敏等有热症的病,如果没有整体思维的中医治法,可能会用一些类似清热解毒药,把它压住;没有整体思维的西医治法呢,就用抗生素、输液、激素,也是把它压住。所谓的“治好”,其实是压住,掩盖症状而已,更麻烦的是,这个过程把人体气血上升,有机会排病修复的“势”打断,“机”毁掉。这样的治疗思路,在传统中医里,叫做“逆”。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也比较多见,有的家庭,一直相敬如宾,从来都不吵架。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真修养,智慧非常高;第二,可能是掩盖矛盾。

生病、吵架,这种看似不好的爆发,很多时候,它的背景可能是个体的能量提升,心智的发展、自我的觉醒、沟通的必须深入,人整个的身心能量在提升、在改变、突破。

我们要静下来,才认得出。

如果确实属于能量提升引起的正向邪正斗争,这里有几个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总体思路上,要顺其势。比如说,一个鼻炎病人,每年三四月都会加重,这个时候是春天,人体顺应天地,是在开的状态,正在把邪气往外排,如果病人不是很虚,精神饮食睡眠体力还不错,我们要顺应这个方向,大方向应该是什么?开,帮助排邪。尽量少用抗过敏药,或者中医的控制表面症状的药。

第二是什么呢?“利其行”,顺势而开的时候,假设他正在感冒咳嗽,我们判断他下焦、中焦都不虚,那仍然属于人体的排病反应,如果表气尚未开通,需要发汗,那我们就轻轻推一把,帮助这个排病反应,这就叫利其行。生活上,可以增加一点运动量,泡脚、走路,也是利其行。但是在这种增加运动量,要掌握一个“度”,不要让自己感到体质和精神有衰弱的感觉。

再比如,有的人吃了脏东西,他自己能量很足,就以拉肚子的方式排邪,我们都知道这种腹泻是人体在自愈过程中的排邪反应,不能单纯止泻,也不能往上发表,把本来离后门更近的邪气滞留在三焦内,不让它往下走。

第三是“握其度”。昨天“度”讲得很多,要根据这个人的体质虚实、生活状态、季节调配合适的力量来顺势利行。

第四是“固其本”。通过早一点睡觉,适当的艾灸、站桩、打坐,来帮助阖固下焦。合适的食物,不吃凉东西,来加强中焦。

每个过来求医的人,在先天体质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各种疾病的侵蚀,会有一个基本的格局,治疗的当下,医生需要意识到,每个生命像一条河流,健康与疾病像股票曲线一样上下交织着前进。

医生通过交流、用针、用药帮助病人,病人通过提高对自己和生活的认知,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在帮助病人从旧有格局里出来,进入更高更完善的气机格局,一段时间后,生命的运转自然会把这个病化掉。

以上四个原则,是各种慢性病调治的基本思路,也是“万病一法”的思路。很多人都不信:“真的吗?”“皮肤病真的就这么好了吗?”“过敏性鼻炎真的能治好吗?”真的能好。你真的改变自己,真的理解这些原则,真的能在日常生活里有意识的做到,就能好。

以上四个原则,我们再用大白话总结一下:“守中央,通四方”,把中焦下焦的能量增强,帮助通往四面八方。

“通四方”的几个方向,第一,皮肤出汗正常,代表内气能够布散到表面;第二,大便通畅,代表中焦气能够流通;第三,小便顺畅,代表下焦气能够流通;第四,女性月经正常,说明血分流通正常;第五,四肢末梢温暖,中医叫“四末”;第六,情绪表达,人际交流通达无碍,说明神气畅达,这条非常重要。

---------------------------------------------------------------------------------------------------------------------------------------主讲人:李辛地点:北京辛庄师范文字校对:甘露泉青莲甘草·巴比奕阳文字整理:定鱼知楽昨夜西风庞贝之石蝶儿采三影窗外别名鼗黑猫三界蓝色玫瑰编辑:光明丫校对:李辛---------------------------------------------------------------------------------------------------------------------------------------

李辛医师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现任上海自道精舍、熙和堂中医门诊部、北京东源文际医疗顾问,太平湖整合医学中心顾问,瑞士自然疗法工作者协会(ASCASWISS)继续教育讲师。

著有:《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cktothesourcesforaModernApproach》(瑞士,)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立品图书,)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自道精舍”。

搜店铺“北京立品图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