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六淫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就是平时讲的春天多风、夏天暑热、秋天燥、冬天寒。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本文介绍风邪相关知识(根据公开课音频整理)。 - 01 - 风邪的性质与 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六淫之中,最典型的阳邪应该是火邪和暑邪,因为它们两个都有火热的特征。但对于风为阳邪,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动。——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阳位就是人体的上部、外部)。——风邪善行,是游走性的,动态性很强,动态属阳。——风性主动,动也属阳。但风邪不偏热,反而有一点偏凉。 轻扬开泄 开泄:指风是无孔不入的。风进到人体第一个表现就是人容易出汗——毛孔打开了,人出汗的同时,很容易产生怕风(恶风)症状。除此之外,有时也会出现轻度发热——风把毛孔打开了,人在出汗过程中,人体的热能或者热气,是趋向于体表或外散,这时,人的体温会略略增高。由于在出汗过程中,热容易散出去,所以这个体温一般不高。 风邪是从皮毛进入人体的,肺主皮毛,风从皮毛而入,首先就容易犯肺。一犯到肺,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或者宣发肃降功能,就容易产生咳喘。但风邪所致的咳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咽喉痒(见下文)。风邪犯肺易袭阳位,所以当伤风或是感风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头痛或是身体的上半部分痛,且遇风加重。所以当人体的症状是遇风加重的,都可以反推是感了风邪。 风性善行数变 善行:指风邪具有善动不拘,游移不定的特性。简单理解就是只要人体出现位置不固定的症状,都可以算是风邪。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的其中一型,中医叫作风痹,就有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这一特征,如肩关节痛完了肘关节痛、肘关节痛完了腕关节痛。另外,皮肤病中的风疹,胳膊痒完了腿部痒、腿部痒完了身上痒,位置不固定,这种也算是善行,所以命名为风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发病迅速,比如中风。中风症状是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然后是身体偏瘫。很突然出现的,用一个“风”来命名。变化快,比如风疹,部位不固定的叫作善行,也可以说是这种风疹的出现是此起彼伏的,这块地方出现了,那块地方就没了,那块地方刚没,另外一个地方又出现了。 咽喉痒为什么属风? 咽喉痒实际上是咽喉局部有一点游走感,这种局部的游走感,可以归到善行范畴。所以咽喉痒的咳嗽,千万不要用抗生素,不要喝凉茶,也不要用川贝枇杷膏、清开灵抗病毒口服液。因为这些中药都是寒凉的,风邪虽然叫作阳邪,不是热的阳,性质实际上是偏凉的。那咽喉痒的咳嗽怎么办?轻度的一碗姜汤可能就差不多搞定了,如果痒得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开一个复方,但复方之中还是离不开姜。 风性主动 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像抽搐、帕金森症的手抖、甲亢的手抖,还有梅尼埃病那种眩晕,晕起来天旋地转,这种天旋地转是有动态感的,但要注意所有动态感是有前提的,人不能自控的才算。 人能自控的,虽然它动,但我下命令让它不动,它能够不动的,这不算风。我们观察一下自然界,看植物上部在动,我们就知道起风了,其实植物不是自己动的,是风吹它动的。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类推,人体只要出现了不自主的动作,就用风来命名。 风为百病之长 第一是指风邪经常兼它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中医经常讲的,外感风寒、外感风热。为什么风邪容易作为先导,因为风性开泄,容易把人的毛孔打开,人的毛孔开张,其他的湿邪、寒邪、热邪,就容易进到体内。第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是最广泛的,很多病都用风来命名,或者它的致病因素之中夹带着风。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度有多高? 风邪侵犯人,可以出现毛孔开张,然后可以出现恶风,而且有一些症状会遇风加剧,可以说这跟自然界的风有直接的关联,还可以把它归到气象性因素。但一到风性善行、风性数变、风性主动这些症状,其实跟自然界的风邪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关联,仅仅是具有自然界风的特征表现。 所以中医的六淫是在《黄帝内经》气象性病因意思基础上做了外延,外延到现在用一个什么概念来概括比较好?我倾向于“用意象性的病因”,只要具有自然界风的特征的外邪,能够引起具有风的特征的症状,中医都叫作风邪。反过来也可以说,中医讲的驱风药,并不是完全驱除自然界的风,而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具有风特征症状的药物。 - 02 - 风邪致病的 证候 风邪袭表(太阳中风证) 证候:恶风、汗出、微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涕、鼻痒嚏、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邪袭表在《伤寒论》里面叫太阳中风证。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中风(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而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也就是平时习惯讲的伤风。 恶风、汗出、微发热、头身痛: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是无孔不入的,因其开泄,所以就把人的毛孔打开了。人的毛孔一打开,接着就表现出恶风。在恶风之余,由于汗孔是张开的,人处在散热状态,所以人体的各种阳气或者是热能就向体表发散,所以这个时候有可能出现微发热,但这个热一般不会高。另外还有头身痛,因为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部跟人的背部就是属阳的位置,而这种头身痛的特征就遇风加重。 鼻塞流涕:风邪从皮毛或者是口鼻而入侵犯人体,最容易侵犯的脏腑就是肺。肺主宣发肃降,宣发就是把肺气向上向外布散。风邪袭肺,肺宣发不了肺气到鼻子,就容易出现鼻塞,肺气到不了鼻孔,固塞不住本脏的液体就是涕,那就是流清涕。 鼻痒喷嚏:鼻痒怎么来的?还是风的性质,风善行,仔细体会一下痒的感觉,是局部有轻度的游走感、瘙动感的,所以风邪袭表会出现鼻痒,一鼻痒就打喷嚏。 咽痒咳嗽:咽痒的解释跟鼻痒一样,呼吸道里有风,风善行,就容易出现咽痒,一咽痒就容易咳嗽。 舌苔薄白:舌苔薄说明邪气浅,在体表;舌苔白是说明它不是热证。 脉浮缓:脉浮主表。风邪袭表,人体的正气浮到体表去抗邪,所以脉浮。脉缓的“缓”并不是脉诊学里面讲的“脉来缓慢”的意思,而是“缓和”的意思。与外感寒邪相间,与其脉景相对应。外感寒邪有哪些特征?寒性缩引,就是热胀冷缩的过程中,人的脉象是表现出有一定的紧张度。风邪袭表容易出汗,没有紧张度。 风邪袭表与外感寒邪的症状很像,外感寒邪也可以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咽痒咳嗽、痰白,也可以苔白。两者如何鉴别? 鉴别要点有两个:①脉象一个浮缓,一个浮紧;②汗出跟无汗。风邪是开泄的,所以有汗出;寒邪是收紧的,毛孔是关闭的,所以无汗。 另一组证候:皮肤瘙痒、麻木感。 皮肤瘙痒:风客肌肤的表现是皮肤瘙痒。这一点很好理解,依然是风性善行,瘙痒是有局部的游走感。而隐疹比较像现代医学里面讲到的荨麻疹,民间一般也叫风团。长在皮肤上,首先有瘙痒,另外是此起彼伏,变化迅速,这也符合之前讲到的数变。 麻木感:风客肌肤还可以出现局部的麻木感,假如有局部的麻木感,这不纯粹是风邪,应该是风邪夹痰夹瘀,阻于经络,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风袭经络 证候:口眼歪斜、伸舌偏歪、语言謇涩、偏瘫。 这些风袭经络的表现,基本上是平时讲的面瘫的小中风或是中经络的大中风,但此处表达的是中经络。面瘫也好,中经络的大中风也好,本质都是风邪外袭、经络空虚、外风引动内风,这不纯粹是外风。这组症状符合风性主动这一特性。 凡是人体出现不自主的动作,中医都用风来命名。比如口眼歪斜,你控制不了;伸舌偏歪,你控制不了;语言謇涩、舌头偏歪,你控制不了;还有一边肢体瘫了,你也控制不了,所以控制不住就这样动或不动,基本上都有风的特征在里面。 风历关节 证候: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性善行,凡是部位不固定的症状,中医大部分跟风挂钩。 - 03 - 祛风的中药 中药的祛风药假如按照分类,它落在哪一类呢?第一类是解表类,第二类是祛风湿类。解表是解除表邪,所谓表邪多半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当然可以包括祛风药。在这里讲祛风药的代表药——桂枝和生姜。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不是防风。别看防风的名字叫防风,其实在解表药里面,它经常是配角。另外可能会有人有疑问,生姜和桂枝不是散寒的吗,怎么能祛风?我们想想,祛风药的代表方是桂枝汤,桂枝汤治疗的是风邪袭表的太阳中风证,其中的君药就是桂枝,桂枝汤里面也有生姜,所以它们当然有祛风的作用。 桂枝 性味:辛、甘、温。五味的功效,辛就是辣味,功效是发散、行气、活血,那么在这里桂枝用的主要是发散和活血。甘味是补益,而温能散寒,之前讲过风是偏凉的,所以温也可以祛风。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①发汗解肌可能也些人觉得这个表达有点怪,为什么不是发汗解表或者发汗散寒,而是发汗解肌呢?其实肌比表要略深一层,大概能去到腠理甚至接近血脉那一层。因为桂枝有辛味,辛能发散,同时,桂枝的颜色是红色的,红色能入血,所以它走得就比一般的解表药要深。 为什么桂枝能祛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一开泄,腠理就疏松,容易出汗。所以对祛风药的要求其实是这样的,既要把风邪驱赶出来,但同时因为风证有出汗,所以又不能引发汗太多,因为汗太多又会招致风邪的进一步入侵。 桂枝之所以有这个功效,首先,桂枝是味辛而且甘,辛则能散,甘则能补,所以它的功用实际上是半散半补之间。半散半补之间即旋转于表里之间而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在这种情况下风或寒得解。另外,甘味还有一个意思是缓,甘能缓,换句话来讲,桂枝在发散之中,其实它的力并不猛,因为一个补益作用分了力,另外一个比较和缓,所以用在风邪的有汗之中,拿来祛风刚刚好。 ②温经通脉通什么脉?第一,心脉。红色入血,所以桂枝很常用是拿来温通心脉,比如冠心病,经常是拿桂枝配丹参,两个都有通经络、活血的作用,但桂枝是温的,丹参是凉的。血管温就舒张,凉就收缩,一温一凉配起来,一个舒张一个收缩,血液循环就比较流畅,血管的弹性就会增加。 第二,温通四肢经脉,当四肢经脉有了问题,我们往往也用桂枝,比如冬天手脚冷,其实可以用桂枝,用量比较大,用桂枝熬水,用熬好的水浸泡双手能减轻症状。另外,温经的经也有月经的意思,所以月经病假如出现瘀血,尤其是寒凝血瘀,古代方剂之中经常用桂枝温通血脉,让月经来得更顺畅。 第三,桂枝是树枝,人体的四肢也是肢,所以古人很崇尚一个观念叫作以枝走肢,在以枝走肢之中,它同时还能够治疗风寒湿痹,尤其是以风寒为主的关节痛,因为桂枝能祛风、散寒、温通、走四肢。 ③温阳化气第一个是“温通心阳”,注意这里的表达跟温通血脉不完全是一回事。温通心阳有补心阳的意思,这源于中医的一个理念叫作辛甘化阳,也就是说辛味和甘味搭配在一起,就能化生阳气。桂枝刚好既有辛味又有甘味,但是说老实话,桂枝的甘味不太够,所以一般在温通心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配上炙甘草,炙甘草和桂枝配在一起,温通心阳的功效就出来了。 另外一个是“化气”,化气的意思是促进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桂枝用得最多的是促进什么代谢呢?答案是水液代谢!在治疗水湿痰饮的古方之中,也经常出现桂枝,比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这类方药中的桂枝不是拿来发汗解肌,也不是温通血脉,而是拿来温阳化气,增强气化作用,也就是说促进水液代谢。 比较:桂枝和肉桂 跟桂枝长在同一棵树上的肉桂,是树的哪部分呢?肉桂是长在肉桂树树干上的皮。它同样辛甘,但性却是热而不是温。它的功效是补火助阳,也就是真真正正的补阳,同时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从位置来讲,桂枝偏上行,而肉桂偏于下达。 我们看看古代是怎么分在树干的皮的。在树干最下面——肉桂——能够温通全身,因为从下往上;在中段没那么厚的——官桂——一般就温通中焦;上部——薄桂——一般是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树上的嫩枝——桂枝——一般是解肌发表,同时也走四肢。现在树干的皮恐怕分得没那么细了,所谓的薄桂现在是见不到了,而一般说的官桂其实就是肉桂,一般说的肉桂其实也包括了官桂。 肉桂的主要作用除了刚才讲的,还有就是引火下行。为什么能引火下行?关键它是树干的皮,处在下部;另外,树干的皮比较厚,厚就重,重就下沉。注意!没学过医的人千万别乱用,因为肉桂的引火下行是有前提的,是用在阳虚阳浮、上热下寒的情况下,配上清上热的药物,比如黄连配肉桂叫作交泰丸,黄连清上火,因为苦味能降,把火降下来;肉桂温肾阳,再引火归元,是这样用的。 生姜 性味:辛、微温。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错觉,以为生姜很热,其实生姜并没有那么热,它仅仅是微温(真正热的是干姜)。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①发汗解表生姜祛风、散寒的功效都不错。但生姜发挥祛风作用有一个前提,它是跟大枣同用的。大枣有黏性。生姜发散,大枣有黏性,那么大枣就把生姜的发散局限在营卫之间(就给我在里面转,但不要往外透得那么厉害),刚好能够祛风外出,又不至于发到大汗淋漓。至于生姜能够散寒我想是不需要解释的了。 ②温中止呕生姜被称为“呕家圣药”,尤其是对寒性的呕吐,甚至可以外推一步,只要是非热性的呕吐,用生姜来止呕,其效果都不错,包括晕车、晕船的那种呕吐。李东垣讲过:“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意思是说,你要呕,气要往上,你胃里面必须聚成一股气,而生姜的辛味能把那股气散掉,那股气一散掉,你就呕不了。 生姜是不是只能用于寒性呕吐,热性呕吐能不能用? 能,但要配药。胃热呕吐一般是生姜配黄连。另外,孕妇呕吐也可以配用,就用生姜配紫苏,最好是苏叶、苏梗一起用,因为苏梗本身有安胎作用。 ③温肺止咳生姜最妙的是用在哪里?——咽喉痒的咳嗽。之前讲过,咽痒是风重,但你说寒咳能不能用?寒咳用生姜效果也不错,所以有时候感冒初起,你发现有咽喉痒的咳嗽,可能喝一碗比较浓的生姜汤,连外感带咽痒都解决了。但不是所有的咽病用生姜都能解决!!!比如说咽痛的咳嗽一般是偏热的多,咽痛的不要用生姜。 有时很多人碰到了咳嗽不分青红皂白,乱吃药,比如说一旦咳嗽,就喝川贝枇杷膏、清开灵、抗病毒口服液,等等,这些药通通是寒性的,它们对付热咳有效,但是假如对付寒咳,那等于说以寒治寒,越吃越咳。这些人倒过来又怪中医,说中医不灵。其实是你不知道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中医治疗任何一个病一定是按照病人当时的状态以及他的体质情况来具体判断的,只有符合风、符合寒,才能用生姜。 另外,生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解半夏和天南星的毒,半夏是很常用的药物,能祛湿化痰、降逆止呕,一般配上生姜,不但能增强疗效,而且也降低其副作用。另外,生姜能解鱼、蟹的毒。鱼、蟹人吃多了容易不舒服,可以用生姜。(紫苏也能解鱼、蟹的毒,又能祛风。) 生姜汁也是可以用的。生姜汁可以用来干什么? 祛痰止呕。尤其是止呕,有的人很怕吃中药,或者是本身胃有毛病,一吃中药就容易呕吐,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生姜汁先滴两三滴在他的舌头上,再让他吃药,这时就不容易呕了。另外生姜皮也有作用,生姜皮的作用是利水消肿,尤其是水在体表,这种情况下用生姜皮效果比较好。 比较:生姜和干姜 干姜实际上是母姜,生姜是子姜。但是要注意,这是传统的用法,说老实话现在母姜没那么多了,现在市面上的干姜实际上大部分是晒干了的生姜,所以本质上是生干姜。干姜其实是有一个敛缩的感觉。 一般古人的说法是,生姜是嫩姜,偏于发散;干姜是老姜,偏于收敛。生姜入胃多,干姜暖脾多。火神派喜欢用附子和干姜。它的道理就是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干姜能限制住附子的运作范围。 - 04 - 祛风之方 祛风方选择的代表方是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以太阳中风证为代表的一些证候。 太阳中风证,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伤风,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风能够入中意味着患者自身的卫气本来就虚,卫气虚一般皮肤腠理疏松就容易招风,而风性开泄、无孔不入,腠理疏松就容易汗出,汗出在《伤寒论》中叫作营阴外泄;汗孔又叫作气门,所以汗出时,气就跟着汗外泄,那么气就更虚。 太阳中风证在八纲辨证中又叫作表虚证。风邪外袭、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得内守就是桂枝汤证的病机。但是往深一层讲,卫气的支配虽然是在肺,但是卫气的化源实际上是在脾胃,而营阴也是源于脾胃,因为脾、胃是化生营气和卫气的,所以太阳中风证虽然说是表证,但是病位实际上是肺、胃、脾失和。 这么说来,桂枝汤的任务其实很繁重,只有五味药,又要解表,又要补虚,既管营卫,又得兼顾肺脾胃。药物之间假如不能达到配合无间,那肯定是做不到的。 桂枝与芍药 桂枝味辛甘,所以用来治风,辛能发汗解肌,甘能补虚实表,同时甘又能缓,使发汗又不至于过汗,发中带缓,刚中带柔,旋转于表里之间。可以说它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它的功用是在半散半补,所以一味桂枝其实已经体现出表里、补泄、刚柔相应。 但是别忘了,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出汗,所以假如以桂枝的辛甘发散还是怕它有点过,同时出汗是伤阴的,也需要补充汗源,以载邪外出。出汗是可以把内邪往外透,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用上酸微寒的芍药,一是补阴,另外是增加汗源,同时酸味能够收,收的意思就是在发汗中略略有点敛,不至于发汗太过。这样表邪得解,里气得和而营卫自调。 桂枝配白芍可以说是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一外一内、一个解卫一个和营。 生姜与大枣 另外,桂枝汤里面还有另外一组精彩配对——生姜和大枣,这一组配对其实是辛、甘两种味道的配对。生姜辛散为主,得大枣就不至于过散;大枣有点黏腻,可以说是甘守居多,得生姜就不至于过守,所以生姜可以借大枣的甘缓同样是旋转于营卫之间。 往深一层解,刚才讲了营卫的化源是脾胃,而生姜是温燥的,它跟脾喜燥恶湿的特征相吻合;而大枣是柔润的,它又与胃的喜润恶燥的特性相同,所以两个药配在一起,就是调脾胃而和里。这样,阴阳表里、燥湿刚柔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其他配伍 同时生姜配桂枝,芍药配大枣又是另外一种配法,以生姜的辛帮助桂枝来解肌,以大枣的甘帮助芍药来和里,这两组配对可以说是同气相求。 甘草能补中,调和气血。另外还有一组桂枝、生姜配甘草叫作辛甘化阳,而芍药、大枣配甘草叫作酸甘化阴。同时甘草是甘味,黄色,质地疏松,是土的最佳形象代表,而土在太极图是放在中间的,所以也可以说以甘草为中心,画出了阴阳分明的太极,其中桂枝、生姜、甘草属阳,是太极图的左半圆;芍药、大枣、甘草属阴,是太极图的右半圆。所以有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 也就是说,如果桂枝汤这个分量搭配得好,比如白芍加倍量,它基本上就不走表而走里,起的作用是调和阴阳。同时再进一步,桂枝配生姜,走肺发表;甘草、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助长营卫,也可以说辅助正气以驱邪,等于说整个桂枝汤加起来就是发表兼和里,最后还有一个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汤的精彩 吃完药要啜热粥帮助药力。这里帮助的是两个药力:第一个,粥是调补脾胃的,等于说是增加营卫的化源,另外一个可以帮助桂枝汤略略发汗,不让余邪留在里面。 用药时间。《伤寒论》这样讲,“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意思是说像麻黄汤、桂枝汤这类治疗太阳病的方,最佳用药时机就是巳、午、未三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就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三个时辰就是六个小时)。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太阳病是表证,太阳为表,不管是伤寒还是中风,本质都是偏凉的,所以这三个时辰,实际上是一天之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的三个时辰,这时天地阳气开散。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不单是最为盛壮,而且也趋向于体表。等于说是以自然之阳与人体的表阳来对抗病的表寒,所以表之风寒,可以随着这三个时辰而发散,在这个时段吃桂枝汤,它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太阳中风证之外,桂枝汤是不是不能治其他证呢? 其实不是。我们之前讲到风疹中的风邪或者风寒一类的(其他还有风热和血燥生风)就可以用桂枝汤。此类的特征,一般是疹色不怎么红,遇风或者是遇寒或者是秋冬加重。取桂枝汤解表和营卫能祛风之功。 通常还需要加荆芥,荆芥能祛血中之风;可以加防风,荆芥、防风都是比较好的祛风药。同时也可以用川芎或者是当归尾,中医有句话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是游走的,活血的时候,血行加速,在血里面的风就会散掉;另外,像蝉蜕、蛇蜕这种,本身有祛风作用,又是在动物体表的药,放在这里也是蛮合适的。 比如关节游走性疼痛的风痹,我们通常就加威灵仙。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部位,风痹在上半身一般用羌活,在下半身一般用独活,因为这两个药分别擅长走上、下半身。假如是头风,头痛、头晕遇风加重的,可以用桂枝汤加川芎、天麻祛风。 油麻菜寻医对话潘毅即将启程,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THEEND ——编辑:丁香——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