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9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做价值的传播者,多分享干货

双盘打坐念佛的正确方法

双盘打坐之结跏跌坐式功法是一种佛家功法,该法以坐式为主:

坐时将两足背搭于左右大腿上,谓之全跏趺坐;

或将左或右之一足加于左或右之一股上,谓之半跏跌坐。

跌坐又有“吉祥坐”、“降魔坐”两种,先以右足搭左股,次以左足搭右股谓之“降魔坐",反之为“吉祥坐”。

全踟跌坐俗称“天盘坐”、“双盘坐”,这种坐法底盘巩固,上体虚灵,健身效果好,但难度较大,初学时不易上坐,片刻即感踝、膝关节酸疼、腿部麻木,对年老体弱者似不易掌握。

为此,初学此功者先以“人盘坐"为宜,即两腿交叉成人字形的自然盘膝坐法,以待习惯后,既练“地盘坐"。即以左腿搭于右腿或右腿搭于左腿上的半跏跌坐,俗称“单盘坐"。待有基础后,再练全跏趺坐,这一过程需2~3年。

结全跏趺坐要求入座后安、稳、定、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美色耀于前而心不摇,镇定自如,坚持练功。思想上澄清杂念,高度集中,要求练功逐步达到三种境界:

第一是“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第二是“一念代万念,清明气如神";

第三是“逍遥于人外,蝉蜕出尘埃";达到无色无相、无色无形的虚极静笃境界。

此三种境界,详述如下

这一功法在思想境界上首先的着眼处是“离欲"(即抛却自身的各种欲望),着重于内心烦恼杂念的调伏,使内心不系念于外境,不追逐于尘欲,不执着于人我,不计较于得失,达到内心高度的净化。

在初步调心离欲的基础上,方可进一步练功,三种境界:

一、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二、一念代万念清明气如神

三、逍逍于人外,蝉蜕出尘埃

练功的方法,首要是调摄身、息,心三事:调身:有正脚,跏是脚心,趺是脚背,全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安手,以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之上,或相反,如十指相合,则谓之“法机一如",表示练功者的意志;正身,身体平稳正直,舒适安和,克服紧张之感;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倚,不低不昂;正口眼,闭口闭目,舌舐上颚,不可用力。调息:不强调沿用佛家天台宗的“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而要求做到呼吸轻微,似有似无,绵绵不断,若存若亡,不可有风声,不可有喘塞,不可有粗气。这三种息相,任存其一,即息不调,调息要放宽身体,呼吸随顺,息相绵绵,畅通无阻,则杂念不生,其心易定。调心:调伏乱思,全不生起,或系念鼻端,或系念脐中,使心不散乱,不昏沉,不掉举,系心一境,澄清杂念。练功循序渐进。一数通过三个阶段,由初级进人比较高级的程度,达到预防疾病,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效果。一、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结半跏趺坐,正脚贴印,澄清思虑,行净水洗身法(旧名观音洒净法)。设想空中一股清净温水,居高淋下,从头顶至足心,自上而下,洗涤全身,配合呼气(吸气时可不经意),想全身所有疾病、烦恼,痛苦、污....均被净水从头到脚冲涤干净,如是重行三次。

冲洗后有轻松、舒适、愉快,温暖四种感觉。接着系念于脐下二寸左右之气海、石门两穴间的区域(又称丹田),配合呼吸,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中心向腹腔前面缦缓扩冲,同时腹壁略外张,吸气时意想气从腹腔前而向背后收缩,同时腹壁略内收,如是柔、缓、细、匀地一呼一吸,一张一缩,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这样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使呼吸全任自然,无丝毫滞塞勉强之意,逐步地把呼吸调得深、长、静、实,即息之意想路径宜深,吸气时须略注意收腹,凝神丹田,呼气时缓缓放松小腹,自觉气向腹周扩散,略有臌胀感。

息之时间宜长,呼吸时宜内视丹田,缦纳细吐,持腹暖不寒,气润不燥,不拘不忽;息之姿式宜静,闭口敛鼻,缓静细匀,对镜呵气不留湿痕,羽毛近鼻不见微动。息之运力宜实,气聚丹田有充沛浩然之感,自觉上体虚灵,下体沉实,微微绵绵,有息如无。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守窍调息如深、长、静、实,则心肾相交,阴阳自然调合,先天元气蒸发,古人谓之“胎息"。

至此每一息相,自觉氤氳气腾降,虽停闭口鼻,无气仍自然出入,且入无积聚,出无分散,体相松舒,豁然清静,全身有酥软美快之感。此后,元气逐步上升于大胸泥丸宫内,恍觉一股清灵之气直冲祖窍,耳目倏觉大放光明,迥不同于平时。"胎息"发动之后,元气与呼吸相合相化,一呼元气人丹田,一呼元气人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了任、督循环,古称“小周天”,此谓之恢复先天元气之循环。功候纯熟后,元气直达四肢百骸、周身关窍,一身上下,气机流畅,骨节疏通,无微不至,无孔不入,凡有疾病不适之处,均经元气之疏通修补,而逐步恢复健康。如此气运周天,循环不息,古称“大周天”。为继续练以下各种功法打下坚实基础。故这一步是“结脚趺坐功”中的第一步,是基础功夫,十分重要。二、一念代万念清明气如神

姿势仍为半踟趺坐,但上面的腿应尽量往左边或右边移动,过悬中穴(踝骨上三寸),搭于大腿之上,为结全踟趺坐打基础。其余姿式同前述,趺坐后,行放松清静功。

1、白云盖顶法

设想高空一缕皎洁雪白的云彩,落头顶沿四周而下,将五官七窍全身笼罩封闭,逐步从上下左右向体内渗透,缩聚至脐下丹田处,凝聚成小气团,系念意守一会后,气团由丹田渐渐向四周扩散,充满全身四肢百骸,略停片刻,想此身洁白通明,晶莹透彻,丝毫无瑕,然后凝神敛气,纳于脐下丹田,蕴蓄谨密,一丝不漏,保持心静不散,气结不漫,精固不泄,内想不出,外想不人的内抑制状态,使神息相依,意气合一,息相深、长、静、实,四门收敛,凝注丹田,于是元气充融,有通任而贯督的循环感觉,持此境界,可达这一功法的要求,由此接练下列两种功法。

2.毛孔开合法

凝神意守,纳气归根于脐下丹田,吸气时意想元气从身体各部向丹田聚集凝结(丹田部位自然向内收合),接着自然地作片刻闭气,随后进行呼气,同时意想元气自脐下丹田向全身各部扩散充盈(以不向头部扩散为好,使头部保持虚灵),呼气后仍自然地稍闭气,久之,随着一呼一吸,似有阵阵暖气,均匀地向全身扩散,温柔松软,极为舒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心息调融,细听心音(心脏搏动的声音),一呼一吸与心音节律配合(或一呼一吸时各配合心音二至三次均可),呼气时意想元气透过全身冲起毛孔,吸气时意想全身毛孔纳自然清气透体归于丹田,全身毛孔随着心音的搏动,一张一合,一出一纳(这时呼吸只是轻微的意念活动),心息寂然宁静,气血鼓荡能闻、旧说谓之:“久视长生法"。

停练时可作气息归元法收功,即以丹田为中心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划三十六圈,又从大到小,从右到左划二十四圈,领气归于丹田。

3、气透骨髓法

宁神固气于脐下丹田,将内气引至尾骨,沿脊柱提气至头顶百会穴,略停片刻,内视全身解剖骨骼,以意领气(配合呼气)从头顶由上到下沿骨髓中心缓慢地下行到达两足尖。然后以意气从足尖端缓慢地沿原路线返回头顶,如此上下往返,使呼吸逐步加深延长,久练后气息深透骨髓,打通全身关窍,上下内外畅通无阻,可以清除隐患,大有益于健康。

停功时,用平圆立柱收功法,即从头顶以意领气至脐下丹田中心,沿腰围部位,以丹田为中心点划圈为轴,上顶喉头,下达会阴,成一圆柱体,由左向右转五十次,反向也转五十次,转时似一圆柱体在中宫转动,转完后意将此柱上下两端同时向中间挤压,化为一点,潜入脐下丹田,固守三息,即行停功。

这两种功法能增长元气,使元气由淡到浓,由浅入深,达到气敛入骨的效果,为下一步内呼吸的高级功法打下基础。三、逍逍于人外,蝉蜕出尘埃

姿式:结全跏跌坐式,两足掌朝天,悬顶钩腮,塞兑垂帘,凝神内视,双掌贴印,抱于脐下丹田之前,结成五心(头、两手心、两足心)朝天全跏跌坐式。1、环抱明珠法.

行放松清净诱导法后,凝神敛气于脐下丹田,使气息交慰,呼吸极其微细。设想自身周围环抱一大蔚蓝色的大圈球,自身悬坐圈球的中心,蓝光四周环抱。此时百脉充和,一片光明,除有心音搏动及极其轻微呼吸外,别无他物,进入高度宁静境界此时意想呼气时圆球上端的清气沿顶门直透中宫而达下端,吸气时圆球左右两边的清气向中宫挤合,一透一合,上下左右,通透无阻,轻灵飘逸,神虚体静,刹时眼前一片白光。与自身合而为一,片刻一个金光灿烂的火球,在眼前上下闪耀浮动,古人谓之“觉明”。这种现象一般出现不长,有时忽隐忽现,有时出现较长,取决于练功境界的深度,但不应有意追求。如停练即以平圆式收功法(如前述)收功即可。2、宝瓶住气法:

姿式及松静诱导法同上述。练功时设想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于头顶之上,照耀着自身.清凉明净,顷刻化为五色光彩,凝成晶莹的甘露,从顶门滥入,直透自身中官而达会阴,再分两股通到左右足心涌泉穴,想甘露所至之处,将疾病、痛苦,烦恼、忧郁等干净地从从全身毛孔中排洗出去,全身干净、明彻、纯洁,一尘不染。

此时,复想此甘露从头顶下降,下从足尖回升,同时归至脐下丹田处会合停住,将气吸人后,封住上下二口,使内气不外泄,外气不内透,停闭口鼻呼吸,能停久更好,至不能再忍耐时,只以鼻微微以意呼气,不可出净。此时设想脊柱中有一导管,将余气慢慢地渗人管中,渐渐消失,不得外散。此功法要求较高,全凭丹田内呼吸,极为绵细,久之能达神清气静,虛灵无身,经久不息的高度境界。停闭呼吸的锻炼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初练时间不宜过长,练后如出现头昏感,应及时以“贯气法”纠正,久勤而行之,则气功之道日渐领略殊深。注意事项1、本功法动作虽简,但要达到“五心朝天”的要求,必须由简到难,先把单跏跌式坐好,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如遇练功后足麻,两膝酸痛,可自行于痛处施以按摩、叩打、点穴等手法,或双手攀紧膝盖,用手叩住,可缓解,久之,麻痛感消失,四肢如常,下坐后感到轻浮敏捷,有飞腾之感。2、以上功法即可依次而练,也有择其中一二种功法坚持练习。3、一般练功一二月或更长时期,会出现口水增多、嗳气、腹鸣矢气、冷热、麻痒等现象,均属练功正常反应,不必恐惧,应随其自然。4、此功法亦可行、站、卧姿式结合进行。

老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长按识别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