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2-5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有任何问题请直接点图片上方蓝字留言后及时回你!

篇篇精选,空话、废话、没用的话,绝对不发布!

不用筛选、不用查找,知晓健康养生最新最实用资讯!

中医提出一个重要理念,十病九瘀,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几千年来,很多中医在大量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疾病都与身体内存在的瘀积有关,所以,才总结出以上结论。那么,瘀积是怎样形成的呢?怎么造成疾病的呢?现有书籍中没有阐明,或者说讲解的不够细致。根据本人的研究,提出一些猜想,在这里与大家共同讨论。首先指明,在人体中,体液是在不停地流动着的,这些体液是指器官和皮肉组织上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流动的那部分液体。体液的流动,与中医概念中气血流动的概念相同。顺便说一下,中医概念中气是包括三个概念:1,气是指体液,2,气是指能量,3,气是指细微神经(植物神经)。所谓的植物神经是指细胞与细胞之间连接的细小神经,中医与西医在一些概念上是不同的。为了确认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讲解人体内部变化之前,我们先来讲解一下天气变化。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况:我们先来看看云团的变化,以此理解身体内淤积的变化。在潮湿的地面上,或者海面上,当温度突然升高后,海面上或者地面上,就会形成大雾。大雾是弥漫着的,是稀松的水汽颗粒组成的散漫体。我们不能把地面上或者海面上的大雾叫做云团,但是,它们与云团只是密度上存在着差别和空间位置上的差别而已。大雾在太阳升高后,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逐渐散去。我们说它们散去了,实际上是这些气体升腾了,不是重新回到水里了,或者回到土壤中了,而是升空了。大雾升空后,弥漫在空中,这个时候的上空不是云团,而是白茫茫的天空。这些雾气由于密度稀薄,有很大的透明度,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高空中的一些太阳和月亮。当这些雾气随着升腾过程中与外界交换能量,温度逐渐降低,雾气逐渐浓缩,进而变成了稀淡的薄云。在这个变化中,雾气团中不断结核,结核过程是随着雾气团逐渐降温在某个空间为中心水汽凝结的过程。在雾气团结核和浓缩过程中,形成了云彩。这个时候的云彩是片状的,层状的,在气流流动下(风),云彩发生形状上的变化,变成一缕一缕的,或者变成卷状的云团,但是,这个时候云团都是白色的。这时一缕一缕的絮状物好像蚂蟥的形状一样,严格来说还不叫云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物质具有互相吸引的性质,这些蚂蟥状的一缕一缕的云在空中流动过程中,如果互相靠近了,就会合并,变成一个大云团,好像很多蚂蟥变成了海参一样,体积增大了。大云团遇到低温后,进一步浓缩,水汽分子之间的距离更加靠近,变成黑云了。我们看到空中象山一样的沉积云和大黑云团,再进一步降温后就凝结成水,变成雨水,就下雨啦。人工降雨就是在即将凝结的云团的结核过程,当干冰和碘化银进入云团后,立即造成以干冰或者碘化银颗粒为核心的结核凝结,马上形成水滴,变成雨水降落下来,就是人工降雨了。无论白云或者黑云,只要没有风,云团只会上下移动,不会前后移动的。总之,地面或者水面受热后,水汽升腾变成云团,云团受冷后变成雨水降到水面和地面上,这是自然界水汽的变化。水汽升空后不是变成一朵云彩,会变成很多大小不一的云彩。空中的云彩是不均匀的,地面上下雨也是不均匀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雾气在升腾过程中,当它们遇到空中尘埃层的时候,水汽颗粒穿过尘埃层,继续上升,不会沾染尘埃的,不会变成雨滴的。即大雾散开时候不会下雨的,原因是水汽颗粒非常稀疏,遇到尘埃绕道上升了。但是,一旦高空云团遇到低温后浓缩成黑云,继续降温后,变成了雨滴,雨滴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空中的尘埃层,就会把部分尘埃粘在雨滴上,变成酸雨或者变成黑雪。所以,雨水是不干净的水,黑雪也是含有大量的杂质。下雾不能净化空气,下雨或者下雪是可以净化空气的。雨滴或者雪花在尘埃层中穿梭的时候,碰到一些尘埃会吸附上来的,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我们如果把雨滴比如成活蚂蟥的话,那么雨滴在穿越尘埃层之后,蚂蟥就变成了死海参,除了体积增大之外,腔肠壳体上由滑溜变成坚硬和粗糙,因为它的外表沾满了尘埃,好像死海参身上沾满了沙子一样。冰雹比雨滴的个头大,原因是冰雹在下降过程中碰到很多雨滴后逐渐凝固造成的,这个过程符合物以类聚的特性。另外还有一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一碗纯净水在零下20摄氏度会结成冰块,然后在10摄氏度的空气中10分钟又会化解成纯净水。一碗稠面汤在零下20摄氏度也会变成冰块,在10摄氏度的空气中20分钟还不能化解成原来面汤的状态,即使完全化解成面汤了,也不是原来面汤的状况了,里面可能会析出一些水分,还出现絮状面粉结构物,不再是原来冷冻之前面汤的均匀结构了。少年身体中的体液好像纯净水,中老年人的体液浓稠了,医学上说血脂稠,好像面汤一样了。在同样受到外界温度的作用下,比如受凉后,体液的受冷后凝固和后来加温后化解后的状况如同上述情况。二、天人合一中的人况: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来看看人体内体液的变化。一般的老中医都知道,身体内的淤积是气血受凉后凝固而成的,但是,这种认识很粗浅,还没有从微观上详尽地阐明其中的道理。这里本人愿意与大家讨论一下其中的道理,这种猜想未必正确,这里是采用一个抛砖引玉的手法而已。我们说受凉了,是指大脑控制能力非常低下时候发生的。都是那些地方受凉了呢?一般都是裸露在空气中的头部、手脚、腿和胳膊以及脖子等部位,除了少数时候是遇到冷水或者穿衣单薄之外,基本上都是遇到冷空气逐渐受凉的。我们到了冬季经常出现手脚冻僵啦,有时冻得皮肤乌青一块,有时冻得皮肤发紫,那是皮下的体液凝固造成的。男女到三十岁之后,尤其是过了五十岁之后,身体内的体液浓度非常浓稠,这些浓稠的体液流动在皮下组织间,遇到低温后,开始凝固,变得更加浓稠,甚至变成类似果冻一样的糊状液体。但是,这些糊状的体液,仅仅是皮下一个薄层,深层组织并没有变成这样浓稠。受凉总是短时间发生的,不可能很长时间大脑控制能力都不能恢复,身体总不可能一直在受凉,过了一会大脑控制能力恢复了,受凉过程结束了,身体内部的热量传递到皮下表层,这里形成果冻一样的薄层体液就开始散开,好像雾气散开一样,雾气来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开始结核形成一缕一缕的云彩,果冻一样的皮下体液凝固薄层在散开的过程中,也会结核,变成一缕一缕的絮状物,或者是块状物,掺杂在体液中流动。严重受冻后,皮下的体液凝固之后,在后来开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絮状物,这个时候这些絮状物体积小,比较滑溜,我们如果把它们比喻成蚂蟥的话,蚂蟥的特点是个头小,比较滑溜,非常软乎,在体液中便于流动,不容易发生堵塞。老年人的体液中垃圾比较多,杂质比较多,蚂蟥在这样的体液中在爬行的过程中,外表就会沾染上很多垃圾和杂质,变成了死海参一样的絮状物,海参的特点是,体积比较大,腔肠外壳比较坚硬和粗糙,虽然也能在体液中流动,但是,一旦遇到网眼狭窄的时候,容易发生堵塞。可见,受凉总是在身体外表进行的,因此,外表皮下的蚂蟥和海参比较多,内脏器官受凉比较少,内表皮肤和内脏器官上的蚂蟥和海参就比较少一些。头皮屑、洗澡搓掉的死皮和洗脚搓掉的死皮,都是蚂蟥和海参的尸体。好像池塘中的水和鱼一样,一旦干旱之后,池塘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干涸的池塘底上都是死鱼一样。人们在出汗的时候,体液从毛孔中渗透出来,那是体液中的水分和蚂蟥海参一起出来的,水分蒸发跑掉啦,蚂蟥和海参停留在外表皮肤上变成了死皮了。另外,耳屎、眼屎以及体表其他各种各样的污垢,都是蚂蟥和海参的尸体。江河湖泊中的漂流物总是停留在海湾或者河边静水区,那里水流速度慢,便于停留。地面上的垃圾在风的作用下,总是停留在大街旁边的旮旯里,凡是死角的地方,都是垃圾停留的地方。体液中存在了絮状物和块状物之后,它们虽然可以随着体液流动而流动,但是,遇到一些体液流速很慢的地方,就停留在这里了。所有的人体软器官的细胞之间,体液流速都很快,肌肉和皮肤组织的细胞之间的体液流速也比较快,只有肌肉与骨头连接处的韧带附近的软组织,由于里侧是骨膜,外侧是肌肉或者皮肤组织,这些交界处的体液流速相对来说比较慢,当体液中带有很多的絮状物流到这里时候,絮状物就有可能挂靠到软组织中的网线上,停留在这里,后续来的絮状物由于物以类聚的道理就粘连上了,使得这些絮状物越来越多,堵塞网眼,造成体液聚积,天长日久,变成了淤积。所以,一般中老年人的腰腿疼,关节疼,都是这里产生了淤积造成的。这些淤积,好像空样,一旦骨头关节缝隙被这种凝固的固体物质填满后,就发生骨质增生或者关节强直现象。如果这些淤积没有固化,粘稠的淤积也会造成局部疼痛。这里强调一下:骨质增生的概念误导了人们,给人们的理解是骨头上长出来一些骨质,其实不是骨质,而是体液中的物质停靠在骨头上造成的。好像茶壶里的水垢,不是茶壶内壁长出来的水垢,茶壶是金属的,金属只能长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金属不会长水垢,而是水中絮状物质停靠在金属内壁上形成了水垢!珊瑚礁可能生长在礁石上,但是,珊瑚礁不是礁石生长出来的石头,而是海水中死亡的珊瑚虫和珊瑚虫分泌物混合之后以物以类聚的方式长成的。骨质增生的增生部分,不是骨头上的物质变化来的,是体液中死海参的尸体及其部分体液成分以物以类聚的形式堆积成的。雨滴在空中的尘埃层穿梭过程中会沾染上一些尘埃,受凉后凝固的体液在散开之后形成的絮状体或者块状体,在随着体液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把体液中部分垃圾块和杂质沾染上去,逐渐增加了它们的体积或者块头。当运行到某些收缩的网眼附近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堵塞。我们吃的食物颗粒,医学上叫做蛋白质,都是经过肠胃内壁上检验孔检验的,达不到最小尺寸是不可能进入血液中去的,是不可能吸收的,凡是被肠胃吸收的物质颗粒,无论食物颗粒,还是杂质,包括药物颗粒以及致癌物质等等,都不会堵塞网眼的,只有体液中这种絮状体沾染一些杂质和垃圾后,好像活蚂蟥不容易堵塞网眼,蚂蟥变成死海参后才会造成堵塞网眼。青少年也会受冻,也会产生活蚂蟥,中老年人受冻后,活蚂蟥容易变成死海参。皮肤瘙痒是单个蚂蟥或者海参轻微地堵塞了网眼了,挠痒就是拨动网线之后,网眼变大后蚂蟥或者海参爬走了,就不感到瘙痒了,所以人们皮肤瘙痒后就挠痒。如果蚂蟥和海参严重堵塞了网眼,或者堵塞的很紧,体液在局部聚积,就出现一个红点。如果用手挠挠不能解除堵塞,体液就堵塞更加厉害,红点就变成红疙瘩,或者一片红肿,那叫神经性皮炎。吃点过敏药物或者涂抹一些药物,刺激一些局部的网线,网线松动后,蚂蟥和海参爬走了,神经性皮炎就暂时好了。很多疾病都与蚂蟥和海参有关,十病九淤嘛,这里不一一叙述了。三、清除淤积的建议: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变化,体液成分在变化,网眼和网线在变化,所以,淤积的产生和淤积堵塞也随着天气和情绪在变化。清除淤积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养生的方法。注意防冻是防止淤积产生的根本措施,但是,四季的变化,人们在无神的状态下,防止淤积是防不胜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液中和血液中蚂蟥和海参逐渐增多。大小便是排泄蚂蟥和海参的一种途径,但是,上述中谈到,人体内表皮肤下的蚂蟥和海参比较少,依靠自然排便是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体内蚂蟥和海参的。而多喝水,多运动,多出汗才是有效地排出蚂蟥和海参的主要措施。中医传统技术中有一种刺血拔罐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养生,对体内的体液进行定期更换,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经常拍打外表皮肤,使得皮下组织的网线松软,也是防止淤积的一种措施。洗热水澡可以缓解淤积造成的疼痛,但是,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刮痧也可以稍微清除一些蚂蟥和海参,但是,效果不太明显。按摩仅仅是暂时把成堆的蚂蟥和海参驱散了,没有彻底地把它们驱赶到体外,也是治标不治本。如何知道瘀血在哪里人是看不见体内隐藏瘀血的,可又如何知道瘀血在哪里呢?实际上懂得了人体的原理,又懂得了瘀血障碍所引起的症状,就能知道瘀血在何处了。血液循环不畅的直接原因是瘀血堵塞了血管,反过来,凡是有瘀血的部位,血液就不通畅。对于血液循环不通畅而产生的现象,只要从反面进行推理,就能获悉瘀血的部位。因血液循环不畅而产生的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局部发凉◎局部皮肤发黑◎毛孔粗大◎皮肤僵硬◎局部长出较多的小疙瘩或黑斑,老年斑等,◎局部潮湿◎身上的汗毛特别浓密这些现象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那么下面对这些现象作一下详细的解释:

◎局部发凉:血管被堵塞,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所以此部位会发凉。

◎局部皮肤发黑:正常条件下细胞的寿命是45天。那么皮肤发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老化的细胞过于集中造成的。老化的细胞过于集中又是由于血管被堵塞,不能及时供应营养,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造成的。也就是说45天的周期内未能及时进行新陈代谢。

◎毛孔粗大:毛孔粗大的部位就是平时出汗多的部位,而出汗多的部位平时都是易发凉的部位。造成局部发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流畅,而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还是由于瘀血堵塞血管引起的。

◎皮肤僵硬:皮肤之所以僵硬,是因为细胞缺氧而处于窒息的状态。供氧和供血应该是相互配合进行的。血液供应受阻,氧气的供应自然也会受影响。

◎局部长出很多小疙瘩、黑斑、老年斑等:长出小疙瘩是说明此部位有炎症。白血球是能够杀死炎症的,但因血管被堵塞,白血球又无法移动至有炎症的部位。血管的堵塞是由瘀血引起的,所以,有小疙瘩的地方就是有瘀血的地方。

◎局部潮湿:局部潮湿的部位当然也是发凉的部位,发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那么引起血液循环不流畅的原因当然也应是瘀血了吧?

◎身上的汗毛特别黑浓密:医术是无止境的,自然界是有内在规律的。人类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对前面讲解的这些内容,只要进行简单的思考也就可以理解了。对上面提到的各种症状,从反面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保证血液循环畅通,这些症状就会自然消失。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了人类生命延续的道理,就能够通过观察血色,温度,僵硬等状态,寻找到人体内瘀血的部位。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人体内各种脏器的健康状态。消瘀十二法运用知要人身百病不离气血,调气、理血为中医重要治疗原则之一,理血又以活血化瘀为主。瘀血学说源远流长,含义广泛。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消瘀已被普遍地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其治法内容也不断充实完善。瘀血形成在病理上的复杂性和治法的多样性为研究瘀血实质提出了新的课题。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经张仲景、王清任、唐容川等历代医家不断发挥,逐渐完整化、系统化,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瘀血一词含义广泛,主要为:凡是由于某些病因病机所引起的人体内气血发生异常变化,其症状表现如肌肤甲错,痛有定处,拒按,状如针刺,或疼痛日轻夜甚,吐血,便黑,皮下出血,小腹硬满,胸胁撑痛,肿块固定,舌有瘀斑,甚者善忘,如狂等,均属于瘀血范畴。随着现代医学对瘀血学说的研究,活血化瘀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它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免疫系统等的不少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近几年来全国相对集中研究的有心血管、脑血管、肺血管、眼底血管、肢体血管、末梢血管等多种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溃疡性出血等出血性疾病,以及小儿硬肿病、硬皮病、雷诺氏症、荨麻疹、过敏性血管炎、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等血管炎及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治疗病例多,疗效满意,且对瘀血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探讨都有其积极意义;而且对一些原本必须手术治疗的病种如宫外孕、胆囊炎、肠梗阻、脉管炎、深部静脉栓塞等也有一定疗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基本原因在于血液在人体生理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运行正常与否在病理上关系极大,并与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此外,瘀血实质上包含着部分气的病理变化在内,以及在病理上的复杂化导致在治法上的依赖性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人之有身,全赖气血。“血证论”中说:“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血贵流畅,一有异常,病即由生。血病多瘀,善治血者,须以治瘀为要。正如“血证论”所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血不独病,前人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之说,故二者关系密切。它们在生理上相互维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为患。不是气病及血,便是血病累气。气有推动、固摄、温煦的功能。气虚则推动、统摄、温煦功能失职,致血行不畅或溢于脉外或寒凝为瘀;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亦为瘀。“血以载气”,血液停滞则滞其气机,形成血瘀气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致血虚气弱就是气病及血,血病累气之明证。瘀血的含义不只是中医血瘀概念的本身,其中包含着其他内容。祖国医学的血是流动于体内的精微物质和津液,它主要来源于营气和津液,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它不能直接发挥任何功能活动,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医学的血液可能包含着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功能之气在内。据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具有多种功用,主要表现在:①对抗血管收缩,增加循环血流量;②调整血管壁通透性,改善血液的“浓”、“黏”、“聚”等情况;③抑制ADP胶元、凝血酶、儿茶酚胺类物质诱导血小板聚集;④抑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⑤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纤维蛋白降解。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瘀血概念的实质不只限于祖国医学的血液发生异常范围,还可能同时包含着部分功能之气的病理变化在内。可见瘀血形成在病理上的复杂化决定了,其在治疗上须与他法配合,即治法上的多样性。活血化瘀药尽管具备多种功用,但远不及瘀血的形成复杂。瘀血既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又是另一阶段疾病的致病因素。它的形成既受各种因素和人体机能状况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而形成复杂的病理产物,影响人体正常机能状况。据此,活血化瘀法只是治疗瘀血不可少的措施而不是整个措施。临床实践证明治疗瘀血单纯使用活血药是比较少见的,它常根据相应病情与行气、益气、消痰、温散、泻热、解毒、软坚、养血、利水、攻下、通络、止血十二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其简介如下。1.行气祛瘀法“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行血亦能滞血,血能载气必能阻气。气与血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为影响。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上却都受着肝的控制。肝藏血,主疏泄,能疏畅气机,流通血脉。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阻滞便形成气滞血瘀。临床常以胸胁、腰腹胀满疼痛为特点,方用疏肝解郁汤(香附、青皮、柴胡、郁金、丹参、川芎、红泽兰、玄胡、金铃炭)。以气滞为主,可见胸胁、脘腹胀痛,走窜不定,治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瘀血亦可阻滞气机,形成血瘀气滞。以瘀血为主者,可用膈下逐瘀汤。2.益气化瘀法《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人身之血液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虚不足血行必致不畅而瘀阻经脉,反之瘀血日久不去也可以引起血瘀气虚。张锡纯也认为血瘀本于气虚。《医学衷中参西录》:“不知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愚临证体验以来,知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故凡遇腿疼、臂疼,历久调治不愈者,补其元气以疏通之,数载沉疴,亦可随手奏效也。”且化瘀方中配入益气之品,可以顾护气血,消瘀而不伤正(正气),元气壮旺又能推动血行,助化瘀药以收速效,可谓是两全其美。气虚血瘀证,临床常表现为:身倦乏力,气短,声低,痛有定处,或偏瘫身麻,舌淡有瘀斑,脉虚涩。治以健运汤(生黄芪、野台参、当归、寸麦冬、知母、生明乳香、生明没药、莪术、三棱)或补阳还五汤。3.消痰行瘀法痰是津液在体内运行障碍生成的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指有形的(看得见的)经口或咳嗽吐出的黏液,广义的痰是指津液障碍存在于体内无形的(看不见的)病理产物。津在生理上有滋润、濡养脏腑、组织和与营气化为血液的作用,为体内流动着的清稀液体。它广泛地存在于体内并与气血随行往来,一旦发生异常变化,聚积不散便谓痰。痰瘀关系极为密切,痰阻络道可致血行不畅,痰瘀互结,或瘀血阻塞,滞津为痰,痰瘀胶结,难分难解。治疗须以消痰行瘀、痰瘀同治为法。临床常用于癥块积聚,中风后遗症之偏瘫,冠心病属痰瘀阻滞者。前者用桂枝茯苓丸;偏瘫用小活络丹;冠心病痰瘀互结,痹阻胸阳,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苔腻,方用加减瓜蒌薤白汤(瓜蒌壳、薤白、桂枝、郁金、制香附、红花、桃仁)。此外,对于跌打损伤,其化瘀的方药中加入消痰之品,也可促进痰瘀消散。总之,临证须常存痰瘀相关之念,随证施治,才能恰到好处。4.温散通瘀法人身的血液运行,全赖阳气温煦推动。阳气虚衰则血失其温煦,运行缓慢,易感受寒邪或寒从内生。寒主收引凝滞,血遇寒则凝,形成寒凝血瘀。《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侧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凝血瘀,非散寒则寒凝不散,血液继续凝滞;非通瘀则已成之瘀血不化,络道不通,药力难至,阳气亦不能达,寒凝如故。由是,温经通瘀,双管齐下,可相助为功。临床血瘀气阻,寒凝少腹,以瘀血为主可见:少腹积块,或胀痛喜暖,或妇女经黑有瘀块,舌淡紫,脉迟涩,予以少腹逐瘀汤。妇女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逾期不至,小腹冷痛,唇口干燥或手足心热,方用温经汤以温经补虚,活血行瘀。寒邪偏甚,则主以温经散寒、通瘀为法。如寒伤厥阴,血脉凝滞,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证便是。方中主以当归、桂枝温经通瘀,一箭双雕。5.泻热逐瘀法热郁不散,煎熬营阴,营血枯涸,凝滞为瘀,或瘀血壅遏,郁久化热,郁热互结,胶结不散,直须泻热逐瘀,方能克敌制胜。如瘀热结于下焦,其人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的抵挡汤证;热入血室,妇人经水适来,瘀热搏结,往来寒热,腰胁及少腹牵引作痛、拒按的加减小柴胡汤证就是这种配伍形式。以上体现了泻热逐瘀法则,临床上凡为郁热互结机理的病变均可治以此法,不必拘泥。6.解毒消瘀法热毒炽盛,可致气滞血瘀;瘀血不散,亦能郁而生热,热甚化毒,瘀毒交相为患。常见于肠痈、急性盆腔炎、疮疡肿毒等病。治以解毒消瘀,瘀消毒散,则气血调畅。阑尾炎:发热,口渴,右下腹痛甚拒按,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方用阑尾清化汤(银花、蒲公英、丹皮、大黄、川楝子、赤芍、桃仁、甘草)。妇女急性盆腔炎:下腹及腰骶痛而胀,白带多,少腹两侧有包块,月经不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予银甲丸(金铃子炭、香附、乌药、当归、川芎、赤芍、琥珀、甲珠、鳖甲、夏枯草、丝瓜络、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银花、红藤)。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用仙方活命饮。7.软坚破瘀法痰瘀互结,迁延失治,肿块坚硬如石,形成痼疾沉疴。此时单用活血化瘀药往往病重药轻,似隔靴搔痒,无济于事,直须软坚破瘀,可望收功。常在活血化瘀、理气或益气方中配入牡蛎、昆布、海藻、浙贝等软坚消痰之品,才能坚消瘀散,病趋痊愈。方如橘核丸治睾丸肿胀,坚硬如石;软坚散结汤(柴胡、枳壳、青皮、赤芍、川芎、红花、甲珠、通草、牡蛎、夏枯草、瓜壳、天葵子、蚤休、连翘、甘草)治慢性乳腺增生,乳中坚硬如石。另外,软坚破瘀法酌情用于肝硬化、瘰疬结核、肿瘤等病也有一定的疗效。8.养血行瘀法气血相互依存、消长,维持着相对动态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营气亏损则血虚气弱,血虚气弱可引起血行不畅进而瘀阻络道,或瘀血阻滞不去,新血不生,瘀阻日久,血虚气馁,以致血虚血瘀。若专事攻瘀,徒伤营血,欲速则不达,瘀滞如故。唯养血祛瘀,方为正法。血虚血瘀证可见:头昏眼花,面白唇淡,心悸,身有肿块疼痛,固定不移,舌淡有瘀斑,脉细涩。主以养血行瘀为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黄芪。加入黄芪,取其气血互根之义。黄芪既能益气又能生血,气旺又能助化瘀之药消瘀,血旺瘀化,一举两得。9.利水消瘀法瘀血能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可使水道不通(气能行水),水湿停滞,发为水肿;水湿停止亦可阻塞气机,致气滞血瘀,水血同病。“血证论”中论述较详:“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此与杂证水肿有别,勿妄用舟车丸及消水圣愈汤等”“单腹胀者为血臌……既化为水,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利水消瘀法,临床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等病的血瘀水停者。10.攻下通瘀法攻下通瘀法临床常用于急腹症、肠痈等病的血瘀气滞、腑气不通证。有人曾报道用于重症肝炎有一定疗效。急腹症中肠道腑气不通可加重气滞血瘀;血滞肠络又能使气机不畅,腑气不通。因此,通腑能减轻血瘀气滞,行气通瘀又有助于畅通腑气。故运用攻下通瘀法治疗急腹症有较好的疗效。急性肠梗阻病:突然脘腹胀痛,并伴有阵发性绞痛,呕吐不能食,大便秘闭。用复方大承气汤(炒莱菔子、厚朴、枳实、桃仁、赤芍、大黄、芒硝)。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大便结,治以大黄牡丹汤,泻热,攻下逐瘀。11.通络逐瘀法通络之品如麝香、地龙、冰片、山甲等,有辛香走窜之力,能引活血化瘀药直达络道,直捣巢穴,荡涤瘀垢。临床的跌仆损伤,偏瘫沉疴常为瘀血阻络,非通络逐瘀同用,难以为功。方如七厘散、补阳还五汤就体现了这一法则。12.止血祛瘀法一般大出血应急则治其标,止血为先,待血止后予止血活血法。对于因瘀血引起的出血或某些慢性出血性疾病或大出血止后,则须止血祛瘀同用,收相辅相成之功。或问,止血与祛瘀本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相反的两种治法,为何同时使用有协同作用呢?笔者认为,出血是一种血不循经的表现,血不循经是为瘀血。祛瘀有行血之弊,祛瘀动血则血循故道而出,去而复生。只有两法同用,才能祛瘀血不致妄行,收血止瘀去之效。此法视之为二,实则为一。临床如生蒲黄汤(生蒲黄、旱莲草、丹参、丹皮、荆芥炭、郁金、生地、川芎)治疗眼底出血;失笑散治疗产后瘀血阻滞,少腹疼痛拒按或下血。这种配伍方法足见其功底高深,非常人敢为。本十二法乃是治血症之常法,临床上往往变化多端,挟杂为病,只有谨守病机,随证施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各位看官,如果您感觉艾沃健康分享内容还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感谢支持!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赞赏

长按







































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