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2-23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何多事之秋必做艾灸?看完你就明白了

          

中国人对秋天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作“多事之秋”。的确,秋季在自然界中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往往会导致疾病发生或旧病复发。如何在“多事之秋”的季节里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秋季养生治病原则——“收”与“养”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顺时养生”,即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来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秋季是养生治病的好时节,如若此时我们做好机体的有效维护,不但秋季会健康度过,连冬季也会安然无恙。

秋季养生治病不能离开“收”与“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收敛人体的真阳,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即我们常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要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在饮食起居方面既要注意防燥,又要注意御寒。

                                        

一、秋天易伤人体免疫力(营卫不和)

          

天气变化多样,寒热交杂,早晚温差大。皮肤腠理开合,易受寒凉,耗损阳气,免疫力下降,此时若人体阳气不足,很容易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感冒流涕,过敏发烧,皮肤红疹,夜寐不安(易醒,多梦)等症症状。

危害:妇科炎症,过敏性疾病,精神萎靡,夜寐不安。

艾灸功效:补充气血、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

                    

二、秋天干燥,易伤气损精

秋天风大干燥,加上夏天暑气蒸腾,人体津液被加速耗损,就像树木放在风大的沙漠上会快速干枯。此时人体若阳气不足,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减弱,水分和胶原蛋白会加速流失。导致皮肤干油,色素沉积,暗斑痤疮,毛孔粗大,咽干咽痒,目赤目胀,月经量少,脱发,头晕头痛。

危害:皮肤过度衰老,乳房松弛下垂,肥胖。

艾灸功效:固摄津液,润肤抗衰,补气养血,濡养脏腑百节。

                    

三、落叶悲凉,秋露凝结

          

秋季日照减少,阳气收敛,气温逐渐下降。风紧瑟瑟,落叶萎黄,环境悲凉,此时人体阳气不足会造成焦虑抑郁、自我评价低、消极少言;加上寒凉之气渐多,造成血瘀气滞,关节疼痛,胸闷气短,严重者会乳腺纤维瘤,甲状腺瘤,妇科肌瘤囊肿等。

危害:失眠、抑郁症、心脏病、肺痨、心梗脑梗。

艾灸功效:宽胸理气、温养驱寒、活血化瘀。

          

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所以,坚持艾灸,助你平稳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真芯艾四大中医学原理          1、驱寒邪艾草属纯阳之性,对治疗寒邪、阳虚有奇效。用艾叶泡脚,或把艾叶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同样能达到固阳驱寒的目的。艾火能产生活跃的能量,对经络有激发疏导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的火性加药力是寒邪的克星。                    2、补元阳现代人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加之工作繁忙、压力过大,很容易早衰,元阳之气衰弱,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入侵。养生灸,就是在关元、命门、足三里等几个大穴上做艾灸,这样能很好地提高正气,人体自然也就能抵抗邪气不生病了。                    3、通经络

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经络是气血的通道,经络通了,气血的运行就顺畅了,疼痛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艾灸通过火力使药力得到发挥,强行把经络中瘀滞化掉。

                    4、调正气

正气是人体与病邪斗争的能力。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明朝《医学入门》中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可见,艾灸这种方法对虚、实疾病都有效。

                    秋灸关元春灸气海--养生灸法          

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啊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