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m.39.net/pf/a_4782734.html 創造在完成的那一刻臻至完美。然而緊跟在完美的造型化現之後,就是去延續此一完美,因,假如這完美與和諧不能持續的話,便會隨之開始衰敗。所以,知識的十個向度中的第二項知識,稱治療(healing),也就是我們去關心他人的身體健康,是否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治療也可以稱矯正或修復,因它是一種基於知道如何去保持一个完美狀態,而作細微調節與適應的藝術。治療者希望他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往壞的方向發展,治療的原則就是以醫學硏究基礎。 學習西藏醫學,並不一定要成醫生才能利盆他人。西藏高等敎育里,醫學是必修課程之一,不論學生將來是否想成一個專科醫生,都要學習此課程,因這門知識很有用,也有助於其他學門知識的敎育。用一個較不複雜的角度來看西藏醫學,它可以被視一種與疾病溝通的方法,而不是與疾病作戰的方法。它與疾病和平相處。病痛就在那兒,你尊敬它,你瞭解它。在你瞭解它之後,你可以對症下藥,使一切恢復秩序。我們身體的某些器官生病了,某個系統生病了,他們並不是我們的敵人,是身體本身失去了平衡,如此而已。這就是我們經驗到生病的原因,醫療的目的便是以尊敬的態度與身體溝通,做正確的處理使它恢復平衡。 很多人以疾病是多出來的東西:“一個巨大有毒的蜘蛛在我的腎臟,我必須驅除它,否則它會吃掉我的腎臟,最後會殺死我。” 他們用盡各種方法來降服蜘蛛,欺騙它,切除它,殺死它,把它揪出來扔到垃圾桶裏去。像這樣對於疾病的觀念,以佛敎觀點而言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能對西藏醫學有所瞭解,是相當受用的,因它可以給我們一個對於疾病的正確看法,知道醫學是什麼,以及治療疾病的意思何。我們並不是靠醫藥來隱藏些什麼,把什麼東西拿掉或丟掉,那樣不是治療,如果那樣對待疾病,就好像是一位沈睡的巨人般,他可能在任何時候醒來,給你帶來麻煩。 完美的狀態是元素持續性平衡的結果。然而就相對上而言,任何事物皆有其壽命,時間到了功能自然喪失。這種限制,在究竟的觀點上是無意義的;但從相對的觀點上則是有意義的,且就某個程度而言,是「正常的」。限制何時發生呢?當我們面對的情境是缺乏正向的條件,出現負向的條件,這時不論是物質或生命,以其自身化現之存在週期便受到影響。人身或可延續百年之久,但它也可能被毀於頃刻之間,端賴所遇之緣而定。當不良的緣發生,又缺乏良好的缘時,衰敗就會以疾病或死亡的形式發生。治療所關心的,就是持續地與經常的去創造最有益的緣,以避免如上之傷害性的緣。這就是西藏治療的方式。 一個整合得很好的生命體,應該是不論在身體上或心理上,其自然之療程可持續不斷。身體上的不調和,可以透過調和元素而治癒。醫藥或其他身體治療法的施予,都直接與身體之地、水、風、火、空等元素有關。依據西藏佛敎醫學,所有外在物理環境中的事物,都會影響內在之身體環境。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或許促進我們的健康,或許促使疾病發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我們的身體與外在世界的對應關係何,植物、礦物、或其他物質都可以作藥物。佛法對於醫藥或醫療技術的定義,是以相似的物質來取代身體所缺之物,这些替代物存在宇宙之間,當身體所需之物被給予之後,需要被滿足了,於是不平衡狀態就被調整平衡。多餘的東西也會引起疾病,了治療,必須將多餘之物去除。有很多方法可以達成,但是最溫和的方式,仍是服用去有餘的藥物,使其調整達平衡。 西藏醫學敎本相當多,最濃縮的一套有9,多「席羅克斯」(shlokas),或稱四句偈,共有章,描述健康與醫藥的基本知識。人們相信西藏醫學並非由一般凡人所發明,而是由證悟者所創,那些藥則由藥師佛(MedicineBuddha)所承下來。傳說中,藥師佛依文殊師利菩萨(BodhisattvaManjushri)之請求講醫學,也就是後來的《藥師經》(MedicineSutra))所記載下來者。藥師經的傳承有很多支,早先是由寂護(Shantarakshita,譯註①)所傳,其後則由阿底峽(Atisha)所傳。並且還有藥師佛坐與觀(meditationandvisualization)的修習法,其目的在淨化身體以及心理的疾病病因與病緣。由於貪、瞋、癡、慢、疑的染污,以致於生病,這些染汚會影響個體,做出負向的行爲,造就惡因、惡緣及惡業。在秘密的法,身體疾病與六道輪迴存在的痛苦有關,譬如,以癌症例,可能與餓鬼道有關;記憶力與思考能力方面的疾病,與畜生道有關(原註1)。 醫藥密續包含有四個主要敎法:根密續(roottantra),釋密续(explanationtantra),口傳(oraltransmission)授予之甚深法敎,及果密(conclusiontantra)。根密續在討論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疾病的不同方法。 西藏醫學汲取的第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將影響健康的因素分三大類:「空氣(air或譯風)」(肺,lung)、「膽汁(bile)」(黑膽汁,tripa)、「黏液(phlegm,或譯鵀痰)」(腸子或鼻子所分泌之黏液體或痰,peken)。我們的身體含有這三種物質。雖然在此用英文來描述其物質特性,但在西藏醫學中使用這些名詞時,含義更廣更豐。空氣、膽汁、黏液,事實上代表著許多更細微的生理運作原理,或是更細微不同的體液。空氣是輕的,是移動的,就像一位信差,身體之空氣運作的本質是將訊息由頭傳到腳趾,它能攜帶及傳播。當空氣或三種因子之任何一種失去平衡時,身體的整個機能就會失去平衡。膽汁性熱,如同火的作用一般。當膽汁失去平衡時,造成的疾病會顯現熱象,如發燒、發炎,或太乾燥等病癥。水對進食、腸胃消化、眼睛的活動、病癥的減退都是必須的。便秘就是過熱所造成的不適應,因水份被蒸乾,以致於身體機能不調。黏液性寒,它能平衡體內之熱,就像水力系統及風扇一般,可以冷卻引擎。黏液與熱、空氣一起工作,當不平衡、冷性太高時,會有嘔吐、身體疼痛,或浮腫的症狀。這三個要素是生命之源,但它們同時也是疾病之源,如果它們不平衡,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情境或不良習慣,疾病便隨之而至。 一些連帶的因素,譬如你的食物、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等,都會影響你,使你體內的空氣、膽汁、黏液失去平衡。太油的食物使膽汁過旺,飲食過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會使黏液增多,酒精、咖啡、濃茶、抽煙則會產生氣。非常熱的天氣使膽汁上揚,非常冷的天使黏液分泌增加,吵雜及壓力大的環境,易使體內空氣不平衡。當三種體液之一過量,或其中之一不足,或三種混合不協調之時,疾病就會發生。體內太多的空氣會使人覺得天地轉,或是如暈車般不適,甚或導致類似失眠的症狀,人變得常敏感而不易入睡。若是不平衡的狀況更嚴重些,幻覺就會生,病人可能會看見或聽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物體看起來變得糊幻像、色彩、聲音等都會如的一樣;或是見到的影像、声音被誇大了。這時候身體會感到很弱、很輕,就像浮在空中一样。體內空氣失去平衡的症狀,與藥瘾者服藥後的一些經類似。正如有些藥物,可以造成人體空氣的不平衡,而使人產生幻覺一樣。體内空氣的不足,會導致人的心智失去清明,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思考。更甚者會感覺好像做每件小事都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这個人有可能伴隨著低血壓的症状,皮膚可能變得粗糙;有可能掉頭髮,或指甲有異常的凹陷;會傾向想吃熱食或喝熱,或想喝酒、抽煙、服藥,或喝大量咖啡。在心理方面,不平衡的空氣會使一個人變得易怒、具攻擊性,使他們大吼大叫以及變得沒耐性。空的性質屬於銳利(sharp),上述所舉之例,都是在強調當它強烈的特質會造成的不平衡。 膽汁的過盛,會導致過熱,可能轉化鵀發燒、口乾、腹瀉腸鳴、吐苦水等等。同時,此人的尿液會變得暗黃或橘色,眼睛、皮膚及指甲都可能發黃。膽汁不足,則會使一個人體溫下降,所以這個人看起來慘白而沒有生氣。因鵀膽汁的性質是熱的,它能維持體內溫暖,以幫助消化,它的不平衡會造成消化方面的疾病。它的不平衡,甚至可能造成劇烈乃至不能忍受的疼痛或頭痛,尤其是眼部。身體、口腔、尿液可能會發出特殊的臭味。皮膚毛孔可能阻塞,造成長癤或起疹子。 過旺的黏液分泌使體溫下降,食物的消化因而變得困難,這個人可能覺得身體沈重,寸步難移,或是變得慵懶及睡眠過多。黏液過旺則痰多,有如重感冒的症狀一般。黏液太少會使體重減輕,無論吃多少東西都胖不起來。它同時會使關節變得脆弱,而使移動困難;或是關節咯咯作響,像要散掉了一般。黏液與膽汁互拮抗作用,黏液是寒性,使事情運作的速度減慢,就像會減緩藥物的治療作用。黏液所造成的現象很怪,因鵀並不會有什麼病痛,而且不會造成諸多其他疾病。黏液的不平衡,會使它佔據全身,但並不會造成像其他要素不平衡時所導致的疼痛或疾病。它可以防止其他疾病,卻會帶來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氣喘及支氣管炎就是慢性黏液失衡所導致的疾病的兩個例子。由於空氣、膽汁及黏液的三種基本功能失調,過多、過少或混合不均勻,將可引發大約三百六十種不同類的基本疾病,而由這三百六十種疾病,又可發展出數千種的疾病。 在基礎醫學敎科書的論述裏,以一個著名的案例例,用象徵的言語,來描述疾病的產生,將其過程比喩爲找尋目標的弓箭。疾病自身也有其特性,但它來自於空性。其相關的情境如飲食、氣候、生活方式等,是此人招致生病的前因,再加上三個重要因素,(wind)、膽汁及黏液失衡,則致病的必備原因及外緣都具足了。就像一位技術高明的射手,箭又尖又銳,那麼當外緣具足時,箭便直射心,並命中靶心的地停在那。當外在環境與其他生命因素形成某種特殊關係時,三個基本要素空氣、膽汁及黏液就如同是箭,而人的身體則變成是靶,當箭射中了靶心時,它便會留下記號,也就是疾病。這個比喻在西藏醫學面常常用到,同它也可以反映出生的哲学觀。疾病自身並不存在,存在的是致病的因。所有這些相同的基本元素加上决定於個先前正向行造成的因與,正向的行带來身的健康,即使當時某種傳染病正在流行。你與病人接時,你不是得病,就是依健康,這一切全视這個人當時自己的情况和生活境而定。你可以依自己内在的不衡状態及自己的生活情境而保有、強化或移這些关系。 當解了導致平衡不平衡的因及緣之後,医生們解如何下诊斷。身体的任何部位,或是身的代谢物都可以作为诊斷的指標。一位具格的開業醫生,可以經由察眼睛、外貌、聲音、動作、表情等,判斷出此人現在的健康狀況。在佛陀所傳之醫典及後來的密续里都有记载,高明的醫者,可以由診斷小孩之病而知其父母的健康狀況;或是由斷父母的健康而知小孩的狀況,即使父母與子女可能相距千里之遙。一位經驗富的醫生可以预知未來或追過去的病史。生常用的診斷方法是测量脈搏,便可推知此人的健康。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檢查排泄物,特是尿液。敎科書還會討論一些可靠的判斷健康狀況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成治療藝術道上的大師。 在典型的診斷過程裹,醫師會讓病人感到舒服的情況下,詢問患者的病史及背景,以及病人自己對疾病的看法。是什麼時候發病的?有沒有吃什麼特别的食物使情變好或變壞?氣候或一天裹面的某些特定時間等因素是否有特影響?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醫生去瞭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如果狀況總是在吃完油膩食物後變糟,那麼很可能是膽汁的問題;如果情況在吃完肉類之後變好,则可能是空氣的。醫生會望病人的臉色及一般外觀,並把脤及驗尿,這些檢查可以告醫生下什麼诊断,及用什麼樣的治療。 把脈不僅是指由手腕來测量心跳速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與西方醫學訓練一樣——把三個手指頭搭在腕關節上。藏醫的執業者,是要經過很多的訓練,並且要有很好的敏感度,因解讀一個人的脈搏是可以因施於脈上的壓力不同,而分許多層次的,而且三個手指頭可以感覺到30種脈象:15種在左手,另15種在右手。脈搏反應了體內11個重要器官的狀態,其中六個屬於「腑」(containers),五個屬於「臟」(solid)。六腑或曰六個中空之器官,是胃、大腸、膽、小腸、膀胱和生殖器(generativeorgans)五臟則是指心、肺、肝、脾、腎。病人在預備接受把脈時,要避免太冷或太熱,或剛做完劇烈運動,亦不可在有壓力的心理下接受把脈。醫生在做脈診時,也必須把季節、天氣、時辰等,可能影響脈象的因素考慮進去。身體是他所生活在的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它像所有其他事物一樣,會對它周遭的環境有所反應。 另外一個重要的診斷工具是尿液,因整個身體的狀態,會淸楚的顯現在尿液中。尿液的氣味、顏色尿量、氣泡、含沉澱與否,以及是淸澈或混濁,對一個訓練有素的執業醫生,都具有相當的意義及線索。這些變數確實可以反應出身體各部位的現狀。 诊斷心理健康狀態的主要指標,即所謂的五毒:貪(attach-ment)、瞋(anger)、癡(ignorance)、慢(pride)和疑(jealousy)这些都需仔細小心的審視。心理疾病的主因是貪与嗔。五毒是同步運作的,而且還會產生副作用,例如害怕(fear)與暴力(vio–lence)。 通常有自卑感的地方就會有害怕,何處自我(ego)被膨脹了,何處就有暴力。五毒的顯現與不顯現,都是診斷的指標。生理成份與心理成份是不可劃分的,所以體氣、膽汁、黏液的不平衡與生活環境一重要,都會影心理的健康及身體的健康。一個人若有體內過熱的問題,人也就會變得較粗野,較具攻擊性。一個人若有氣方面的問題,人也就會變得比較高亢,只不過表現的方式不太一樣——不是變得較有攻擊性,而可能是變得比較多話。 藏醫中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都是取自於環境當中——大自然中的植物、礦物和水。醫學有這樣一個信條,天下沒有任何一種疾病是無藥可醫的,因疾病之所以仍能存在,正是存在有一治療之方的證據。然而,在一種新的疾病出現時,常常會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才能找到治療之方。至於治療的方法,就多而博了,它們包括了針刺、灸炙、按摩、和外科治療法。在藥物方面則有植物、礦物和動物的某些部份。這些物質的屬性—它們的味道、性質、效用,和使用時的合成方式——都需要其與下列各元素的親和性而定:氣(air,或譯風)、地(earth)、火(fire)、水(water)和空(space)。空間(space)也常被當作一種元素,因为空間提供事物發生的一個場所。 藥性的味道可能是甜、酸、鹹、苦、辣,刺激的,收歛的或是雜陳之味。處方之性質,尙有輕、重;寒、熱;緩、急之別。有些藥物的屬性不會變;有些藥物的屬性則在製藥時會改變。单味的藥材就有數百種,它們依各個患者的不同需要,配伍成各種不同的處方。一些常較見的藥方,因爲很容易取得,所以提供藏医用药的梗概。 舉例來說,樟腦就是常用的一種藥材,其性味为辣、为苦,質地重,具有涼寒屬性。因其性涼寒,故被用來降熱,治療發燒,對於治療肺的發炎也很有效。葡萄乾也是涼性的藥,它有助於止咳、化痰,且可治療慢性的肺病和喉嚨感染。 礦物方面藥材以水銀例,它性寒、味重,被用來治療中毒出膿或發炎的狀況,不論是內治或外治;皮膚或骨骼病痛;以及風濕症。 檀香木是另一種藥材。其性質爲寒,味道有收歛感,但是它的療效作用則是溫熱。假如你在熱天中用檀香木扇,你會發現它的氣味本身是非常寒涼的,但是它的作用與功效卻是溫熱的,舉個實例,當某人咳嗽以及多痰的時候,肺需要溫熱,這時候就可用檀香,它可以服用也可以用吸入的方式。檀香木有溫肌之優點,可以外用敷於肌表,治療肌肉受傷。此外,它對治療皮膚熱病很有效,當皮膚發紅、癢的時候使用。 姜是另外一種藥材,味道辛辣,性溫熱,故在需要補溫熱的地方用它。薑對於治療消化不良很有用凡是由於溫熱不足所導致的胃腸毛病,薑都很有效。薑也可以治療循環系統的疾病,如頸部僵硬、手部僵硬等。你可以服用薑湯或薑茶,或是以薑汁塗抹在患部。 紅糖是由甘蔗製成的產品,它也可用作藥材。它味甜,性溫熱與薑類似,作用也在於溫熱方面。它對於身體虚弱的人很有幫助,正如有些西方人在生病時喝雞湯一樣。如果你有消化不良引起的排泄問題,也可以食用紅糖來治療。 另一種有用的藥材是大蒜,它的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所以大蒜也是作用溫熱之藥。大蒜對於驅逐小腸內及胃的迴蟲及寄生蟲特别有效,它對於皮膚方面疾病的治療也很有用。 珊瑚是另一種礦物藥材,紅珊瑚味刺激,其性質屬寒涼,對於大腦有助。它常被磨成粉末與其他藥材混合後並用,需視不同病情而定。珊瑚對於治療毒素所引起的慢性熱病有效,這些毒素可能來自於食物,或是所謂的積毒,它來自於使用過量身體所不適合之物質,這些毒素之熱,堆積在體內,但不能被身體吸收,毒素也不能被同化或排出,所以每當條件成熟時,毒性便會再度發作——就像你若有一次吃了太多的某一種食物,然後生病了,那麼此後每次你再吃那一種食物時,你都會再生病一樣。 焦炭(coal)的味道辛辣刺激,性溫熱。它對於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的毛病很有效,例如某個人神經系統負荷量太高,或是所謂神經太興奮、太高張時用它。含焦炭的藥方還可以治療結石,如膽結石或腎結石等等,焦炭有助於將結石化碎片。 一種大家都喜歡的藥材是蜂蜜,味甜、性溫,蜂蜜對於皮膚及眼睛都非常好,對整體健康也頗有幫助,所以,我們偶爾吃些蜂蜜是很有助益的。 以上僅是以不同方式,調製天然材料而成之眾多藥材中的一點點例子而已。此外,還有一些罕見的或稀有的藥材—稀有植物,或動物的某部份——但是常用的藥方仍取材自普遍的,常見的藥材,如前述所列的那些類。這些藥材都不是取來就可以立刻用的,都需經過炮製,以去除原貌可能具有之毒性,而仍然保留其藥性。由動物、植物、礦物所取得的原始材料,必須以各種各样不同的方法来纯化它们,即使有些材料原本已很安全,但是仍需將它們製適於藥用的方式。在精製適用的藥材之後,在使用上仍有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的考量,有些藥方的配伍其劑量是標凖化的。不過,在用藥時最重要的考量,乃是患者的個需要。每位治療者,都必須由藥學的書本上學習到如何小心謹慎的配藥,這是很花時間的訓練。每個病人都必須以其個别的案例來治療,因即使一百個人患了同一種病,但是他們的病情都會略有不同,所以治療的方法也需依各人的情況來變化。 懂得如何用藥之外,醫生還要會做物理治療,如按摩、艾灸治療或是熱水浴等。西藏醫學熱水浴療法有其獨到之處。它常被用來治療沉積之痾,不論是在那一方面的陈痾,如骨骼、肌肉、血液、皮膚病等,皆可用熱水浴來治療,但它比較少用於治療器官的疾病。熱水浴治療的最佳水源是天然的溫泉,西藏有許多天然的溫泉,有個著名的地方,有上百股溫泉。許多溫泉都有獨特的味道及氣味,其所含礦物質成分的不同而異,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牌子註明對於不同疾病的療效。含硫磺的溫泉水,可由觀察水的黃色深淺,或是嚐它的苦味與用鼻子聞它的氣味等而得知。硫黃對於痲瘋病有益,痲瘋病,是藏醫中最難治癒的疾病之一。含方解石的溫泉對寒涼性疾病有效,諸如風濕症或皮膚病等。石灰質溫泉還有其他的效用,這些礦物合在一起使用,也是相當有益的。 在施予熱水浴治療的同時,尙需遵守一些嚴格的規則,譬如沐浴用的溶劑若是大麥酒,那麼就是40%的藥劑,60%大麥的混合。沐浴或許是全身或許是身體的某些部位,最長是三星期,每次不超过一小时,至於一天多少次,則需視病人的情況而定。最需留意的是病人的心臟健康狀況,剛開始時沐浴的時間不要太長,而且水溫不要太高令病人感到不適,然後才漸漸增加劑量及溫度,累加的速度要緩,其後遞減的速度也要緩。治療的流程可以安排十天遞增,一天高峰劑量,而後十天遞減。這種治療方法,對於皮膚、骨骼、肌肉等病,療效甚於口服藥物,因這些藥性是由體外進入到人體,所以體表就像小腸壁一樣,有效的吸收這些藥性。 以上是簡短摘要西藏醫學理論的重點,及這些治療身體疾病的方法,主要在說明治療的一些基本原則。當應用治療的知識時,維持完美平衡之歷程便持續的被改善,直到自發的和諧產生且無止境的循環下去。這種完美的狀態,稱永恆。這是一種進階的狀態,也就是身體系統的每個部件,都自動化的運作,持續地保留在和諧與平衡的狀態之中。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和諧,是邁向在我們這個相對世界達到平衡的重要里程碑,這狀態,將使我們更容易接近「究竟的心」的理解。 注1:寂获,印度僧,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衍化出之瑜伽中觀派創始人,那瀾陀寺著名學者,又稱静命大師或善海大師,著《攝眞實論》,於西藏建桑耶寺。 圆妙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