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什么肿瘤病人都在吃灵芝孢子粉和孢子油真 http://www.lingzhia.com/jzyl/5740.html

《本草拾遗》上有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宋朝大学者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曾经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又比作谢灵运,戏说饮了七碗茶,长生不老药都不用吃了。诗中写到:“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一、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

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

将“茶”字拆开,草字头代表二十,中间的人可拆作八字看,加上下边的一横一竖是“八十”,一撇一奈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岁也因此有了一个雅称——“茶寿”。古人将“茶”与“寿”结合起来喻长寿,足以表明人们对茶有延年益寿之功的认识。

传说炎帝神农氏在山中采药时,发现了一种四季常青的灌木丛,他伸手摘了一片嫩茶吃了下去,发现它在肚子里上下搽来搽去,就像往来巡查的兵丁一样,遇毒百解之,便命名为“查”,后人发现这种树叶是生长在一种比草高,比树低的矮树上,就把查改为“人在草木中”的茶字。显然,当年茶祖神农发现茶叶后是将茶叶作为疗百病的一种药材传经后人的。到了西周时期,茶叶才从药材慢慢转变为饮料的。

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

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二、茶的中医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

“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三、茶与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现在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

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

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

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

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四、中医“茶疗”的发展史

茶疗始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作为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记载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中国对茶疗的最早记载,当然,这里所说的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茶、绿茶,而是药茶合一的中药茶。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一则单方:“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

唐代苏敬等新修《唐本草》,是最早记述茶疗的药典。记载“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唐代孟诜卒著《食疗本草》一书,有“茶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炖服之。”的记载。

唐代李峰编写《兵部手集》中记载:茶可治“久年心痛五年十年者”。

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理论,不断开拓出茶的药用功效来。

陆羽则集合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茶经》书,此书不仅内容丰富能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对茶叶有药效认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斐汶《茶述》云:

“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唐代诗人卢仝一生嗜茶成癖,并将饮茶的感受寓于诗中,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七碗茶”对后世影响最大,它开拓了品茶的意境,使品茶成为文人修身的一种方式,也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卢仝也因此被后世誉为“茶仙”。七碗茶,七个境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作者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肯定。更有许多唐诗来讴歌茶的贡献:

李白:“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颜真卿:“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

吕岩:“增渌清气入肌肤”;说明茶有去油润泽、洁净肌骨之效。

曹邺云:“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齐己诗:“味出诗魔乱,香搜睡思清”;说明茶能凝神除眠,使人才思敏捷;

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不仅说明茶能排遣孤闷,明心见性,更是让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之品。

至宋代茶业飞速发展,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中不再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此同时,随着唐宋时期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思维交会融合,以儒释道三家与茶相结合所产生的茶道文化应运而生茶道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医调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构成良性互动,经过岁月沉淀后,确立了以茶为中心的茶道养生方法。

公元年,朱橚撰的《普济方》中有“药茶”一节,收载茶疗。

公元年,韩懋著《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公元年,顾元庆著《茶谱》中记载:茶能止渴,助消化,利尿治失眠,明目护肝,除烦去腻。公元年,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鲁士,返国葡萄牙后介绍:“中国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液汁。”明代介绍茶疗的著作还有:胡正心《订补简易备验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橚的《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李中立的《本草原始》、汪颖的《食物本草》、鲍山的《野菜博录》、赵南星的《上医本草》、张时辙的《摄生众妙方》、俞朝言的《医方集论》、钱椿年的《茶谱》、许次纡的《茶疏》、程用宾的《茶录》、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等。

至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在其文中附含茶药方16则,不含茶的“代茶饮”10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在这之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且被推广开来,而且临床医家更为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如:茶疗剂型由原先汤剂、丸剂,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应用方法发展成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涂、熏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更有大量的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

清代,记载药茶方的医药著作很多。梅启照的《梅氏验方新编》、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张璐的《本经逢原》、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汪昂的《本草备要》、苏敬等的《新修本草》、鲍相璈的《验方新编》等。

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论述茶之药性、配伍、功效乃至方剂、丸散、膏丹成药等。

茶人墨客在著述中谈论养生茶疗者颇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遵生八笺》中“茶泉类”专论一章,集中谈论识茶、采茶、泡茶等茶事活动中能带给人们的一种亲近自然的养生状态。《寿世青编》中所述的“十二时无病法”更是强调了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养生为主的中医茶疗侧重文化的表达,贴近日常生活,自然融入到社会当中。

五、中医茶疗

茶疗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与茶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养生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茶疗是以中药原植物叶片,并结合中药与茶叶炮制方法,制作成茶叶形态,它同时具备中药的治疗养生效果与茶叶的"形、色、香、道",具有实效性、安全性、享受性及便捷性四大优点。

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不一样,因此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茶疗产品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治病效果。像一些高血糖人群,可以选择青钱柳茶调节血糖;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可以选择七叶胆茶,再配上菊花、枸杞子,坚持喝下去就可以达到清肝养肝的目的;高血压人群可以选择杜仲茶,调节血压效果好;而一些像慢性咽喉炎,肠胃炎等慢性炎症人群,选择莓茶养生是最好的。

传统茶不等于茶疗

作为传统茶的红茶、绿茶虽然含有一定的营养元素,但对人体并不能达到治疗具体病症及养生的功效,而且,这些传统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碱,咖啡因等成分,易让人兴奋失眠,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饮用的。

传统中草药汤剂不等于茶疗

中草药汤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治疗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与茶疗产品相距甚远,茶疗讲究在享受中收获健康,而中草药汤剂不仅煎药繁杂,服用者更要忍受其苦口刺鼻,很多人因此而不愿饮用。

配药的选择与制备

  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有效成分,但就成年人而言,一般一天用茶量宜为6-15克,茶疗用量也一般不超过20克。如是,总量小成分量也就更小了。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临床实际来看,茶疗方多是茶叶配伍其他中草药而共同取得较好的疗效。

茶养生

茶本身的药用功效延缓了人体的衰老,而茶的精神功用则减缓了人心态的衰老。茶通六艺,艺从心发,内外兼修,自然就越活越年轻了。

《黄帝内经》所谓“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附一:家庭茶疗法

在《本草拾遗》中有:“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茶色素、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微堂元素等。家庭生活中于茶内加人不同营养物质,具有很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兹介绍10例:

(1)、冬凌茶:茶叶1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饮用,每日饭后一杯。有清咽利喉、抗菌消炎、护嗓润嗓之功效。治疗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症。

(2)、姜茶:茶叶5克、生姜10片共煎,饭后饮用。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治疗流感、伤寒、咳嗽等病症。

(3)、蜜茶:茶叶3克,开水冲泡待茶凉后加蜂蜜3毫升搅匀,句隔半小时饮服一次。有止渴养血、润肺益肾之功效。适用于口干褐、无痰、便秘、脾胃不和等症。

(4)、醋茶:茶叶3克、陈醋3毫升,先用开水冲泡茶叶5分钟后加醋饮服,每天冲饮3次。有和胃止痢、散痕镇痛之功效。

(5)、莲茶:茶叶2克、莲子10克,红糖10克,将莲子加糖煮烂后冲茶饮用。有健胃益肾之功效。

(6)、菊茶:茶叶2克、’干菊花2克,用水冲泡,每日饭后饮用。可降热解毒、清肝明目、镇咳止痛和降脂防衰老。

(7)、奶茶:茶叶2克、牛奶半杯、白糖10克,牛奶和白糖加半杯水煮沸,再放茶叶冲泡,每日饭后饮服。有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神明目的功效。

(8)、柿茶:茶叶3克、柿饼3个,冰糖5克,将柿饼加冰糖煮烂后冲茶饮服。可理气化痰、益脾健胃,肺结核患者饮用最宜。

(9)、粥茶:茶叶6克、大米克,将茶叶用开水冲泡滤出茶叶加米煮成粥饮用可和胃消积。治疗胃腹胀闷、消化不良等症。

(10)、盐茶:茶叶3克、食盐1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饮服,每日4-6次。可消炎、化痰降水。适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症。

(11)玫瑰红花茶:玫瑰花14克、红花7.5克、鹿茸胶

做法:将玫瑰花用棉布袋包起来,用水过滤;再将所有药材用毫升的热开水冲泡10~20分钟后,将汤药倒出来过滤即可饮用。

茶疗功效:玫瑰花可行气活血,对月经不调、不易受孕等症状都有一定功效。红花有温经作用,且对月经不调的症状有改善效果。鹿茸胶可治疗便血、月经量大、月经不调、贫血、行经腹痛等症状。

饮用法:此方为一天的分量,3天服用一次,10次为一周期。

(12)贝母桔梗茶:川贝母15克,桔梗11克,半夏11克,杏仁11克,灵芝11克,生姜5克,蜂蜜或者枸杞少许

做法:将桔梗用水过滤,川贝母、杏仁敲碎;再将所有药材(除枸杞)用毫升的热水冲泡10~20分钟后,将汤药倒出来过滤即可饮用。可酌量添加少许蜂蜜或者枸杞。

饮用法:此方为一天的分量,3天服用一次,10次为一周期。

茶疗功效:这款茶主要是缓解咳嗽痰多的症状。川贝母能止咳化痰,对慢性咳嗽的效果特别明显,还可以改善咽喉肿痛。桔梗是宣肺化痰的药材,对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痰多、咽喉疼痛的效果极佳。

附二:茶十德

由唐代刘贞亮总结: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和为贵吧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