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4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www.znlvye.com/

什么是冬病?

所谓“冬病”是指冬天易于发作、冬天病情加重的一类疾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手脚发凉、女子宫寒、老年畏寒以及脾胃虚寒等疾病。这类疾患往往病程较长、不易根治。

冬季易发病除去冬季寒冷的外因之外,患者自身阳气不足是主要的内因,同时这类疾患久治不愈,耗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更加亏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阳气不足是这类疾病的核心病机。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

患有“冬病”的患者最好过的季节就是夏天,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他们的病情会相对缓解,甚至消失,如果此时对这些相对缓解的疾病给予治疗或预防,有利于减轻冬季发病,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表,未发之时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最好方法。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

中医《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在夏季达到最高。在此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顺势给人体补充适量阳气,为秋冬养阴做准备,并储备更多阳气(而冬病的核心病机是阳气不足,因此冬病夏治正切中冬病的病机),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能最大限度的祛风驱寒,除去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最适合用艾灸

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适合冬病夏治的几类疾病

1、肺系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虚热感冒等。肺系疾病主要病机是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所致。

三伏天,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是夏季最热的时候。肺在五行中属金,庚日也属金,两者相合,可温补肺气,驱散寒邪,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

2、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骨科疾病遍布全身,看似隔得“很远”,但主要病机基本相同,均为脾肾阳虚、痰淤阻滞。

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温通经络、化痰活血,从而起到治疗骨科疾患,并预防其在冬季发作的效果。

3、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胃脘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有的人一吃冷饮就易胃痛,空调房待久了就频频拉肚子,如果放个热水袋在肚子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舒服些。以上症状有所不同,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寒。

趁着夏天阳气最足的时候来进行“冬病夏治”,则能起到温阳、助阳、驱除寒邪的效果。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痛经、慢性盆腔炎、遗尿症、夜尿症等。主要病机是肾气不足、痰淤阻滞。

通过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活血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5、失眠症: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冬病夏治,特别是天灸背俞穴,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能够改善失眠。

三伏灸时间表:

可分为伏前灸和入伏灸,伏前灸即:夏至后至入伏前的1个月,每隔10天灸一次(每次连续灸3天休息7天)连续做三次以充分激发体内的正气阳气;入伏灸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50天内做够5次灸(每次连续做3~5天休息5天);年三伏灸时间一共持续80天,从年6月13日开始到9月01日结束。

年三伏灸具体时间如下:

伏前灸:

6月13日----年6月23日

6月23日----年7月03日

7月03日----年7月13日

入伏灸:

初伏灸时间:7月13日----年7月23日

中伏灸时间:7月23日----年8月02日

中伏加强灸:8月02日----年8月12日

末伏灸时间:8月12日----年8月22日

末伏加强灸:8月22日----年9月01日

艾灸重在坚持

一般来说,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别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后10天做加强。做三九灸的同时配合三九贴帖敷效果会更好!

三伏灸、三伏贴预约及-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牵绊!

感谢你阅读原文,您可以分享给朋友圈,给他人一些帮助。

这里是缪氏中医养生会馆的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