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爱好者的认知之中,鉴别和田子玉的真伪,主要依靠皮色、毛孔与磨圆度这些外部特征。而造假者也就针对它们攻坚克难,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 早前简单粗暴批量生产的滚筒、喷砂,还相对容易分辨,如今则是一对一的针对性精作,足可欺骗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然而即便是您火眼金睛,能够看穿这些戏法,但也未必能买到玉质上乘的优质和田子料。 因为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不仅是狭义的新疆和田子玉才具备天然的毛孔与皮色,许多其它产状的和田玉同样有相似的特征,加之雕刻成器以后,留下皮子的面积有限,就更难鉴定了。 首先俄罗斯的子玉就具备相似的特征,对于初窥门径的小白极具杀伤力。其次许多产自南疆河道上游的山流水同样自带皮色与毛孔,比如前几年十分畅销的黑山料,人家可是连磨圆度也与子玉相差无几啊? 真若是遇上了这样的“原生态李鬼”,恐怕很多资深的玩家也要折沉沙啦!更何况您尚且立足未稳呢?如此一来我们就要绕开上述的思维定式,直击和田子玉的本质特征。 例如令唯美主义者们厌恶的水草花、钉字纹,它们的确属于外来沁入的杂质,但目前造假的情况也相对少一些,更有助于我辈辨伪。此外就是所有自诩高明的玩家们都屡屡提起,初学者们却始终不得要领的“玉质”。 其实这貌似玄虚的质感完全源自于和田玉的成份与微观上的结构,尤其是后者。因为其它产地与产状的和田玉要么是由粗大的矿物颗粒组成的,要么就是由细要的矿物晶体冻结而成的,又或者是成叶片状的千层饼结构。 唯独质量较好的新疆和田子玉,它是由无数细密的纤维状矿物,如毛毡状的凝聚在一起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机物,在宏观上给人以有机物的错觉,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称赞的温润感。 更形象的说,作为岩石的和田子玉经常让我们觉得它像石蜡、动物油脂,以至于自然而然的,大家都用糯性、粘糕料、羊脂玉、栗子黄等名词来形容它。而这种曼妙的质感显然是更难通过外力改造来达成的,以之作为我辈辨伪识真的利器,似乎也更为稳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