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863569.html ▌未曾有食的消化 各位善知识,现在我们开始《维摩诘经》学习的第九堂课。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第十一品:菩萨行品。 当维摩诘、文殊菩萨与众香世界的菩萨们一起去庵罗树园供养释迦牟尼佛时,阿难尊者闻到了菩萨们从毛孔散发出来的香味,那是从来没有闻到的,就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此所从来?”“是香气住当久如?” 众香世界的未曾有食散发出来的香味,可以一直维持到它消化的时候,那么未曾有食需要多长时间才会被消化呢?维摩诘的回答一层一层展开,非常有意思。 第一层,“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欲食的消化时间,一般很快,上顿不赶下顿,而未曾有食就长得多,需要七天才会被消化,非比寻常。 第二层,“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从有漏到无漏,从凡夫到圣人,这就叫入正位。声闻人如果未入正位,吃了这饭,一直到变成圣人,饭才会消化掉。如果已经入了正位,吃了这饭,一直到得心解脱时才会消化。 小乘修行的圣人,有一个说法叫四双八辈,或者叫四向四果。就是说,小乘的圣人有四个阶段: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叫须陀洹果,又称为预流果,因为从此进入了圣人之流。二果叫斯陀含果,三果叫阿那含果,四果就是大家熟知的阿罗汉果。 初果须陀洹天上人间往返七次,就一定会证悟阿罗汉果。二果斯陀含天上人间往返一次,就会证悟阿罗汉果,所以又叫一来果。三果阿那含到天上后,就在天上证悟阿罗汉果,再也不会回到人间,所以又叫不还果。四果阿罗汉又叫无生,因为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灭之后不会再转世投胎。 还有四向。预流果之前,还有一个修行的阶段,叫预流向。同样的,在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之前,都有一个阶段,分别叫一来向、不还向与阿罗汉向。这样,预流向,预流果,一双;一来向,一来果,两双;不还向,不还果,三双;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四双。这就是四双八辈,四向四果。这是小乘修行圣人阶段的位次,我们要熟悉,因为很多地方都经常说到。 正位,就是指最初的预流向,因为这时已经从凡夫变成圣人。心解脱,就是指预流果,证悟初果。预流果就预流果,为什么偏偏要说心解脱呢?因为小乘有一个修行的过程叫十六心,前面十五个心属于预流向,入正位的过程,最后面的第十六心只是一个刹那,属于预流果,所以称为心解脱。 第三层,“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第二层回答是就小乘人来说的,第三层回答是就大乘人来说的。 没有发菩提心者,吃了这饭,一直到发菩提心,饭才会消化。发意,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刚刚开始发的,有发了很长时间的。刚发菩提心的,经文里称为“新发意菩萨”,我们就是新发意菩萨,当然,也可能有的人已经发意很长时间了。 对于已经发菩提心的人,这饭一直到证得无生忍时才会消化。无生忍,又叫无生法忍。有生,就有灭;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生,就是无生,或者叫不生。没有生,没有灭,即不生不灭。无生忍,或者无生法忍,就是指不生不灭。生灭,这是凡夫的状态;不生不灭,这是是圣者的境界。 已经证得无生忍的人,这饭一直到证得一生补处的时候才会消化。什么一生补处?像弥勒菩萨这种,只要再来人间一生,就会成佛递补释迦牟尼佛的位置,所以叫一生补处。 如上所说,未曾有食什么时候消化,维摩诘做了三层回答:第一层从通常的角度,第二层从声闻人的角度,第三层从大乘人的角度。可见,这种众香世界带来的未曾有食,确实不同于娑婆世界的欲食,功德不可思议。 ▌八万四千佛事 阿难听到维摩诘这样说,赞叹“如此香饭能作佛事”,“未曾有也”。平时说起佛事,就是请出家师父们念经,作一堂消灾的佛事,或者作一堂超度的佛事。不用否认,这的确是佛事,但佛事真正的所指,范围比这个要大很多。佛以化人为事,凡是化人,皆名佛事。讲经是佛事,念经是佛事,参禅打坐是佛事,我们现在学习佛经也是佛事,总之,只要是度化众生,包括度化自己,都是佛事。 佛事各各不同,在经文里,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比如,或“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或“以饭食而作佛事”,众香世界的香积佛就是如此,或“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 最后,释迦牟尼佛总结说,“有此四魔,八万四千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常讲的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 ▌天魔、死魔、阴魔、烦恼魔 四魔,指天魔、死魔、阴魔、烦恼魔。 天魔,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天魔有血有肉,有形象,当我们修行有一点功夫的时候,天魔就会以种种方式来阻挠,比如变幻一个很可怕的形象来吓你,或者变一个很诱人的形象来引诱你,或者变一个人供养你,引诱你堕落。 死魔,就是指死亡,不是指一个有外在形象的魔。在轮回当中,每个人都要死,虽然这辈子还在修行,也许再一投胎,下辈子就会忘记修行,死亡就这样困扰住我们,使我们不容易解脱。 阴魔,又称为五阴魔,或五蕴魔。五蕴就是五阴,五阴就是五蕴,只是翻译上用词不一样。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圣人的境界,证悟的境界,对凡夫来说,照不见五蕴皆空,五蕴就会缠住我们,让我们得不到解脱,这就是阴魔。 烦恼魔。我们不想烦恼,可是烦恼自己会出来,我们想灭除烦恼,可是烦恼实在难以灭除,但烦恼不解决掉,就不能获得解脱,跳出轮回,所以,烦恼对我们的修行解脱来说,就是魔。 ▌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分行人 说起四魔,一般就是指天魔、死魔、阴魔、烦恼魔,不过在《维摩诘经》里,四魔不是指这四种,而是从贪、嗔、痴三毒烦恼的角度,把凡夫分为四种: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与等分行人。 人跟人相比,每个人的烦恼会有所偏重。有的人偏向于贪多一点,这种人就叫贪行人;有的人嗔会多一些,就叫嗔行人;有的人偏向于痴多一点,就叫痴行人。佛法里的“痴”不是指精神失常,不是指傻子,而是对于佛法没有学习的兴趣,或者即使来学习,也不容易学进去,从而不明了世间真相。还有一种人,贪、嗔、痴三毒不偏向哪一种,三种都差不多,这样的人就叫等分行人。 八万四千烦恼怎么来的?就是这四种烦恼,每一种再细分出二万一千,四种就是八万四千烦恼。有什么烦恼,佛陀就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烦恼,这就叫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就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分行人来说,问一问自己:我属于哪一种? 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跟我们相应的法门也会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这样的法门,有的人喜欢那样的法门?这都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形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所以,要问一问自己属于哪种。 ▌有尽无尽解脱法门 众香世界的菩萨前往娑婆世界时,众香世界的佛——香积佛交代了三件事情:第一件,去的时候,把身上毛孔散发出来的香味收摄一下,不要让它散发;第二件,把自己的身形、样貌变化一下,变得和娑婆世界的众生差不多,因为众香世界是净土,身形无比高大,样貌无比庄严;第三件,去了娑婆世界,不要生下劣想,不要瞧不起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以度化,那是释迦牟尼佛为度化刚强众生故意示现的秽土。 众香世界的菩萨跟释迦牟尼佛说:“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其实,他们没有生下劣想,这是说给娑婆世界的众生听的。而且,他们还请释迦牟尼佛“愿赐少法”,传授法门,这个法门名叫:有尽无尽解脱法门。 这一品名《菩萨行品》,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就是菩萨行的内容。经文里说,有尽就是有为法,无尽就是无为法。有为法就是通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比如这娑婆世界的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相聚,这个法才会生起来。反之,没有因缘在里面作为,就叫无为法。换言之,有生有灭的是有为法,不生不灭的是无为法。不生不灭是圣人证悟的境界,超越生灭的表象,证悟事物的根本性质。空,无我,这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句话非常重要,释迦牟尼佛既是在告诉众香世界的菩萨如何行菩萨行,也是在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发大乘心,要发菩提心,去行菩萨道。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一定是大乘菩萨道的内容,声闻人跟这八个字是没有关系的。声闻人证了阿罗汉果,最后入灭住在涅槃当中,涅槃就是无为法,所以他们是住无为,没有做到不住无为。同样的,他们也没有做到不尽有为,因为他们入灭之后,住在涅槃当中,不会再来度化众生,而度化众生时所做的种种事情,都是有为法。 在一个地方讲经,有场所,有人听法,有人请法,因缘和合,讲完了,大家走掉了,事情也就散掉了,有生有灭,这就是有为法。阿罗汉在入灭之前活着的时候,还做一点有为法度化众生,入灭之后,再也不度化众生了,当然是尽有为,没有做到不尽有为。这就是声闻人,他们是尽有为,住无为。 大乘菩萨道就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先说不尽有为。讲经说法、开法会、印经书、六度四摄等等,这都是度化众生的有为法。成佛之前,要做这些有为法,成佛之后,也要做这些有为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离开我们,那是不是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尽有为,再也不做度化众生的事情呢?不是的。他离开娑婆世界,是因为娑婆世界跟他有缘的众生都度化了,别的世界还有跟他有缘的众生,他又去别的世界度化众生了。那不住无为呢?成佛之前,一直度化众生,没有住在涅槃当中,不住无为;成佛之后,哪怕是入灭之后,又去他方国土继续度化众生,也不会住在涅槃当中,仍然是不住无为。 修行佛法很难,度化众生很难,度化自己也很难。如果因为难,停止了修行、度化众生,就叫尽有为,那么无为的事情就跟我们完全没关系了。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难是难,但是要不尽有为,最终有一天,才会不住无为。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阿弥陀佛! 讲述:夹山禅茶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来圣法师文字整理:元琳居士配图:老海长按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