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15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适当冻一冻,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要想发挥“秋冻”的养生效果,一定要远离几个误区哦!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另外,秋季天气转凉后,时而出现气温回升的现象。因此,过多过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因热伤风而感冒。

眼下正值寒露时节,是典型的秋季气候,养生可以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为什么要“秋冻”呢?

那是因为天气明显变凉,昼夜温差很大,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的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那突然的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来伤人,而且过早地穿上棉衣会使身体缺失对冷空气的逐渐适应过程,导致抗寒能力降低,从而使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主动调节功能降低。所以,在秋季人就需要适当的冻一冻。但“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冻。

秋季7个部位千万不要冻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最好围个披肩睡觉。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着腹部。

背部

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

膝关节

如果膝盖受到风寒侵袭,会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长此以往还会引发关节炎。建议外出时最好不要再穿着短裤。

双脚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秋冻”并不是盲目受冻

1、首先一定要把握好“度”。“秋冻”是为了锻炼自身的耐寒能力,增强身体调节能力和免疫力,但如果气温已经比较低了,还穿的过于单薄,就容易受凉感冒,不利于免疫力的提高,因此,要根据天气变化、自身健康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适当增减衣服,循序渐进地“冻”。

2、“秋冻”是因人而异的,并非人人适宜,老人、小孩、常年多病或者体质较弱的人等,本身抵抗力就比较差,如果再进行寒冷刺激,容易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这几类人千万不要冻1、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体质虚弱,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小心对待秋冻。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4、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腹、足、肩、腰、膝关节等。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

①因为“秋冻”容易感冒

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

②以防患者血管痉挛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秋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顾及人体的承受能力。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健康人群在进行“秋冻”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强室外锻炼,注意饮食。夏季人们流汗较多,伤阳气,身体虚弱,因此秋季应该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御寒能力。

医院预约挂号方法

网络预约:登医院(







































白殿疯会影响下一代么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