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1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钢琴这一乐器之王通常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从她那88个键中所流淌出的美妙旋律令世间无数人为之倾倒。音乐在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发现而得到重视,不少父母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送孩子接受种种音乐训练,钢琴自然成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的首选。作为一名钢琴启蒙老师,我不仅非常   偶尔在外面散步,被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吸引,走进去一看,是一个9岁的男孩子在弹钢琴。邀请他弹上一曲,发现他弹得很多也很快,让我吃惊的是他能把整本钢琴乐曲弹下来,音乐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是坐姿、手型、触键等很不规范,节奏非常乱,也没有力度。

  一般家长的观点是,让孩子学习钢琴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开发智力,有一技之长,并不要求他们在这方面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毕竟绝大多数孩子日后成不了贝多芬、莫扎特;既然只是业余学习,随便弹弹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事实上,钢琴的弹法和学法并不能因为是业余学习而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一位业余学生弹好一首小曲,与一位钢琴家弹好一首大曲,就其对技巧与音乐的艺术表现的诸多关系来说,在艺术规律和艺术真理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再说,通过学习钢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非常有效,如能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上述学生不但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反而养成了他松散浮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的坏毛病。

  实施对策:钢琴学习绝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孩子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接受严格、规范的训练。老师和家长们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有足够的耐心,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感悟、再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否则不仅学不好钢琴,一旦形成不好的习惯,甚至会对文化课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误区二:忽视了钢琴特有的美妙音色

  “下去、用力弹”一位年轻的钢琴教师很投入地在教他的学生,学生做得还不到位,他还亲自范奏,钢琴的整个音色非常粗糙、猛烈而尖锐,失去了钢琴音质所独具的既铿锵又柔和的美感。

  初学者首先要追求好的声音——通畅、圆润、良好的共鸣、余音缭绕致远、能控制力度及其变化,有初步明暗刚柔对比。

  实施对策: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内心听觉上,也就是观念意识、想象追求上,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声音的目标,再执著地去追求。其次,掌握正确的触键技术,如合理运用重量、选择主要动作部位、正确处理触键(用力)和放松的关系等。

误区三:钢琴弹奏节奏把握不准确

  学生弹奏的乐曲节奏非常不稳定,一会儿提早,一会儿慢半拍了,附点音符节奏、三连音的节奏老是弹不好。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孩子们开始接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八分音符,即半拍的概念时,最容易出现节奏的错误,这是节奏辨认中的一个关口。

  实施对策:帮助孩子建立半拍的概念(八分音符的时值概念),用念字法很有效果,在一个单位拍的时间里,用口平均地念出两个字。如我们将前半拍念数,后半拍念“拍”。

  谱例1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一拍二拍三拍四拍,

  念熟念均匀后,再一边念一边弹,就能正确地奏出八分音符了。附点音符也用同样的方法:

  谱例2

  Ⅹ   .Ⅹ

  一拍二拍

  这样很容易掌握附点节奏。三连音是孩子们在掌握节奏上遇到的特殊困难,可借助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节奏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三连音这个特殊的节奏,

  谱例3

  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

  自行车坏了小朋友真棒

误区四: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弹奏方法不分

  有一次带学生去琴行买钢琴,听见学生很认真地在练琴,原来那位学生正在准备宁波市艺术生小B级的考试,弹的是巴赫的《三部创意曲》第二首,听着听着总觉得不对劲,三个声部没有分清楚,主部主题没有突出来。我让她分手把三个声部都弹了一遍,而且每个声部都要歌唱。然后主部主题在哪个声部那个声部就要突现出来。这样线条就清晰,非常有层次感。

  实施对策:主题轮流担任主要角色,形成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印象,是复调音乐特有的美学趣味之一。一般的原则是当主部主题在各个声部开始出现时,要弹得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明确的印象,以突出它的地位。这是因为主题都是乐曲的主要乐思,是乐意的主要表达者,占主导地位。主部主题在高声部的时候,稍微注意一点就可以了,因为人的耳朵对高声部有特殊的敏感,同时,弹奏者的右手也大都有“为主”的倾向。当需要突出低声部的时候,就要有意加强低声部,控制高声部,将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低声部来。在弹奏三、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中,需要突出中声部的时候,切忌让中声部被高低声部压倒。但也有例外,如主题出现过于频繁、密集,而非主题声部也很美丽动人的时候,可以让非主题声部的美丽展现出来,主部主题声部暂时退居,当主题再度突出出现的时候,会产生更加鲜明、强烈的印象。

误区五:强调手指的跑动速度不重视弹奏质量

  在钢琴考级中,拔苗助长的现象非常普遍,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报考的级数。一方面,拼命地追求跑动的速度;另一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和灵巧性很差,手指象鹅的蹼一样全部粘在一起,手指打不开,导致声音肤浅而且不清晰。

实施对策:连音的弹奏要注意几点:

1、手指的挥动主要产生于第三关节,手指的弹高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而是弹奏的准备。击键动作的发力点不在肩关节而在指关节。

2、在整个抬指和击键过程中,必须注意把力量集中于指尖。

3、弹抬要同时进行,击键的时候,将要弹奏的手指积极地往上往前抬起,(可以克服手指多余而有害的勾弯动作)然后依次往下走。以弹音阶为例,上行时大指的触键动作需要纵向运动,触键位置在指尖外侧,而不应在大指关节处或整个大指部分。弹一指的时候,二指往前往上抬起做准备,然后快速下键,手腕象弹簧一样自然地送出去,同时抬三、四、五指做准备,依次往下推。下行时,弹小指的同时抬四、三、二、一指做准备,弹四指的时候,抬三、二、一指做准备,这样可以消除时间差,速度可以加快很多。

  当然快是必须建立在音色清晰前提上,以确保是跑动的质量。德国钢琴教育家齐格勒称其为具有“核”的声音。就是我们平时在说的“颗粒性”,它如同珠落玉盘叮叮当当,声音颗颗晶莹剔透,清脆明亮。无论如何不可以牺牲清晰来实现速度目标。

误区六:过分依靠外在的修饰和包装忽略音乐性

  观看艺术学校的汇报演出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很在乎外在的因素:如服装、化妆等,但经常会忽略最关键一点就是音乐性、歌唱性。演奏很死板,弹的是僵硬的音符,没有内涵和美感。

  所谓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美感、情感、情调、心态等。当我们用歌唱的内在感觉来弹钢琴,并且又能把这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时,就是弹奏中的歌唱性——用手指“歌唱”。

  歌唱性的涵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歌唱性,可以囊括几乎所有的钢琴曲。另一类是狭义的歌唱性,专指“如歌地”钢琴曲或钢琴曲中的某些片段。

培养弹奏的歌唱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心歌唱。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所弹的乐曲是如歌的音乐。

2、用耳聆听。弹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全靠耳朵的聆听来鉴别和协调。

3、用手诠释。对于“歌唱性”声音的追求,须通过手指不同的触键

4、正确理解乐句、乐段及呼吸。要锻炼内心冥听的能力,听到每一个乐句的“呼吸”、“语气”“语调”“情感”等,听到每一个段落的起伏,最后,听到整个乐曲的整体。并将这些特点用心表达出来,就能体现出生动的歌唱性。

  综上所述,这些钢琴教学中的种种误区,严重地制约了钢琴教育质量的提高,师生都应努力从这些误区中解脱出来,使钢琴教育质量得以提升。重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和习惯,发展音乐的审美听觉,培养对音乐良好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只有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进一步表现音乐并创造出悦耳的声音艺术。引领学生以钢琴学习为桥梁走进音乐殿堂——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相信中国钢琴艺术的明天会更绚丽多彩。

更多学习及优惠信息,请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