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在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是自然界阳气全年里最旺的一段时间。三伏天高温多雨,我们每天都能明显感受到酷暑的闷热和潮湿,这时人们大多处于烦躁、易疲劳的状态,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三伏天虽然酷暑难当,但却是养阳气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祛除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气,让阳虚气虚之人增强免疫力,轻松治疗疾病。
为什么三伏天要补阳? 根据中医《内经》的说法,天人是合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而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乘着三伏天这个好“天时”,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从中医的角度讲,疾病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而在三伏天补阳气,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皮肤毛孔舒张,气血流通旺盛),此时补阳可以达到其他季节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不但疾病能更好地治愈,而且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会闷热、烦躁的。 阳虚气虚之人最适合补阳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抓住这个时机来补阳呢? 要看个人体质来定,三伏天补阳最适合阳虚和气虚体质的人。阳虚和气虚体质的人,较常人更容易怕冷,平时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四肢怕吹风扇、怕吹空调,吃生冷的东西容易腹泻,胃肠功能不好,还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如果你是以上这两种体质的人,别忘记抓住机会补补阳气。医院里常表现为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风湿性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痛、腰椎、胸椎、颈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疾病、产后恶寒等妇产科病证。 三伏天是敷贴三伏贴来“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三伏贴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祛散寒痰。调整脏腑阴阳、祛散寒痰,治疗多种疾病。但是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三伏贴,三伏贴的适应症与禁忌有哪些? 三伏贴就是基于中医学中“冬病夏治”的理论而来的。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以中药贴敷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祛散寒痰的作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全面调动人体阳气,扶正固本,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抗病能力。同时还能把寒气从人体中释放出来,祛除冬病根因,为秋冬储存阳气,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 其次对于疼痛性质疾病,比如颈椎病、肩周炎、虚寒所致的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这些遇冷则加剧的病也可以起到好的疗效。 1、呼吸系统疾病:慢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体虚易感冒。 2、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梅核气)、扁桃体炎。 3、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 三伏贴禁忌症 三伏贴有禁忌人群,其中含有的有些药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因此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糖尿病、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人应慎用或禁用。此外,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此疗法,例如咳喘同时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贴法治疗,因此医院做好检查,判断是否适宜贴敷。下列人群禁用三伏贴: 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2、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孕妇、皮肤过敏、有疮、疖、痈和皮肤破损者以及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3、对药物过敏的人。 4、皮肤高度过敏,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5、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病人。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三伏贴注意事项 需要提醒的是,在贴敷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1、首先要清洁皮肤,如果有严重的皮肤病或是过敏的话,较好不要贴敷。 2、治疗期间饮食方面要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辛辣、海鲜易致敏及刺激性的食物。 3、贴敷局部3天内不能沾水,忌空调冷气、电风扇直吹。 4、另外敷贴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5、三伏贴只适用于具有阳气不足表现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往往都有遇寒加重,得热痛减的特点。”三伏贴”就是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通过敷贴辛温散寒的药物帮助人体养阳,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疾病得以恢复。相反,如果本身体内就是阳气过盛,再贴”三伏贴”就更加会打乱自身的阴阳平衡。 药物的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 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附: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小儿哮喘: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 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就呼吸疾病来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除此之外,三伏贴还对关节疾病及一些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三伏贴贴敷常用穴位(供参考): (1)针对呼吸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2)针对反复感冒 主穴:肺俞、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肾俞、气海。 (3)针对慢性支气管炎 主穴:肺俞、膏盲、心俞、膈俞; 配穴:肾俞、关元。 (4)针对支气管哮喘 主穴:膈俞、心俞、定喘; 配穴:气海、肾俞。 (5)针对阻塞性肺气肿 主穴: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6)针对过敏性鼻炎 主穴: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 (7)防治慢性鼻炎 主穴: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8)针对儿科疾病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9)针对小儿咳嗽 主穴:大椎、肺俞、膏盲、膈俞;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11)防治小儿哮喘 主穴:肺俞、膏盲、膈俞、心俞; 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来源:网络 视频:樊正伦谈中医的养生智慧 |